
(1) [delay;hold up;hang fire]
(2) 由于某種原因而未能趕上,未能做好或未能完成
(3) 由于某種原因而使過程延長
(4) 由于措施不力或條件不充分而留下惡果
拖延贻誤。《金史·天文志》:“有童謡雲:‘青山轉,轉山青。耽誤盡,少年人。’蓋言是時人皆為兵,轉鬪山谷,戰伐不休,當至老也。”《水浒傳》第八回:“ 林沖 道:‘感謝泰山厚意,隻是 林沖 放心不下,枉自兩相耽誤。’”《紅樓夢》第二四回:“早告訴我一聲兒,多大點子事,還值的耽誤到這會子。”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親》:“你是有家有孩子的人,散了就完了,人家F小姐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豈不就被你耽誤了。” 浩然 《豔陽天》第二章:“在這一刻千金的時候,白白耽誤了半個月,搶種晚莊稼根本就來不及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耽誤漢語 快速查詢。
"耽誤"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因拖延或疏忽導緻負面結果的常用動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白話文獻,《醒世恒言》已出現"耽誤工夫"的表述,由"耽"(沉溺)與"誤"(錯失)兩個語素複合構成,體現時間流逝與機會錯失的雙重含義。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指"因拖延或錯過時機而誤事"。
二、語義特征
三、句法表現 該詞在句法結構中具有及物動詞特征,常接具體受事賓語。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統計顯示,其賓語類型主要有三類:
四、語用價值 在交際中常作為歸因表達,具有弱化責任的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語用學綱要》指出,該詞相比"延誤""耽擱"等近義詞,帶有更明顯的主觀非故意性色彩,適用于需要緩和語氣的交際場景。
“耽誤”是一個漢語動詞,表示因拖延、阻礙或疏忽而導緻事情未能按時完成,或錯過機會、時間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耽誤”強調因拖延或幹擾導緻的不良後果,需根據語境區分其與“耽擱”“延誤”的細微差别。正确使用可更精準表達時間、機會的錯失或計劃受阻的狀态。
表面積膘壯讒徒成對窗幔雌呿雄吟篡叛麤險堤封頂巅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訪謀返修根氣閣壓挂褡官銜孤甥告朔孤屠纥邏敦橫征皇畿晦盲否塞将命瞷隙嬌妙鞿絆蚧蟲街子迳啟者捐官舉子尻子誇人跨制赉诏爛紙俪裁栊枞龍宮巒峤冥徵抛聲跷辮子崎岖虬戶燃萁之敏乳筩三說法缫藉傷克世将水式疏賤鐵牓完書為壽無怪消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