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鼓勁用力。《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2).指努力,勉力。《淮南子·要略》:“知人間而不知修務,則無以使學者勸力。”
“勸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結合古籍引證具體說明:
鼓勁用力
指通過口號、呼應等方式激發協作力量。例如《淮南子·道應訓》描述古代勞動者擡木時“前呼邪許,後亦應之”,這種勞動號子被稱為“舉重勸力之歌”,體現了集體協作中的鼓勁行為。
努力、勉力
強調主動付出努力的狀态。《淮南子·要略》提到“無以使學者勸力”,即督促學習者勤奮鑽研。
注: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場景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淮南子》相關篇章。
勸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勸和力。勸是表示勸告、勸說的意思,力是表示力量、能力的意思。
勸的部首是讠,拆分後的筆畫是4畫。力的部首是力,拆分後的筆畫是2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辭書,内容是對漢字進行解釋和釋義。勸力的意思在古籍中被解釋為勸告人用力、勸說人發揮能力。
在繁體字中,勸字的寫法是勸。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勸在金文中寫作“勸”,篆文中寫作“”. 在漢字的演變中,形狀逐漸變化,現代寫作“勸”。
一些常見的勸力的例句包括:
1. 他經常勸力他的朋友不要放棄夢想。
2. 老師勸力學生們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
一些由勸力組成的組詞包括:勸導、勸勉、力争、力行。
與勸力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鼓勵、建議。
與勸力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阻止、勸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