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 巴 中地帶。 漢 揚雄 《蜀都賦》:“東有 巴賨 ,綿亘 百濮 。” 宋 歐陽修 《初至夷陵蘇子美見寄》詩:“ 巴賨 舡賈集,蠻市酒旗招。”
(2).指 巴 中一帶的人。 唐 李賀 《惱公》詩:“數錢教姹女,買藥問 巴 賨。”
(3).古代 巴 人所交納的賦稅。 巴 人呼賦為賨,故稱。 唐 陸龜蒙 《再酬襲美先輩見和讀<襄陽耆舊傳>之作》詩:“誰比 蜀 嚴靜,誰方 巴 賨貲。”
“巴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地理概念
指古代巴中地帶,即今四川東部及重慶部分地區。例如漢代揚雄《蜀都賦》提到“東有巴賨,綿亘百濮”,宋代歐陽修詩中也有“巴賨舡賈集”的描述。
族群指向
指巴中一帶的土著民族“賨人”,又稱闆楯蠻。唐代李賀詩句“買藥問巴賨”即指當地居民。
賦稅制度
古代巴人将賦稅稱為“賨”,因此“巴賨”也代指巴人交納的賦稅。唐代陸龜蒙詩句中“巴賨貲”即與此相關。
賨人的起源與活動
賨人是先秦時期生活在嘉陵江中下遊(以今四川阆中為核心)的土著民族,擅長射獵,曾助秦昭襄王射殺白虎,後因功獲免賦稅特權。
文化特征
賨人創造了獨特的巴賨文化,以“巴渝舞”聞名,被漢代宮廷吸收為戰舞。其社會形态通過川東考古遺址(如羅家壩、李家壩)的玉器、青銅器等文物得以印證。
巴賨文化被視為嘉陵江流域文脈之源,具有獨立的曆史地位。渠縣、阆中等地仍保留相關文化遺迹,成為研究古代巴蜀文明的重要線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華陽國志》《後漢書》等典籍,或查閱川東地區考古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