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起倒的意思、起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起倒的解釋

(1).謂隨俗俯仰、浮沉。 宋 陳師道 《宿柴城》詩:“卧埋塵葉走風煙,齒豁頭童不計年。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隻隨緣。”

(2).高低;好歹;輕重。《全元散曲·一枝花·盼望》:“曉行藏、知起倒、翻身跳出鴛鴦社,能進退、識高低、大步衝開虎狼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五回:“碰了個不知起倒的醫生,還給他服點燥烈之品。” 茅盾 《子夜》十:“ 費小胡子 忍不住笑了,他想來這位不識起倒的 曾老二 一定把 吳荪甫 纏的頭痛。”

(3).謂時好時壞,反複折騰。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诘病》:“老身年将半百,單生一女 麗娘 ,因何一病,起倒半年。”

(4).頭緒。《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正在沒些起倒之際,隻見一個管門的老蒼頭走出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起倒(qǐ d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今異義的複合詞,其含義隨時代和語境變化,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本義:事物的興衰起伏(古漢語常用義)

指事物從興起、發展到衰落的過程,強調動态變化。

例證:

“觀世事之起倒,察人事之盛衰。”

此義項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曆史變遷或自然現象的哲學思考。

二、引申義:行為的反複無常(現代方言義)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方言(如西南官話),形容人行動猶豫不決、主意多變或行為颠倒混亂。

例證:

“他做事總愛起倒,昨天說去今天又反悔。”

此用法強調主觀行為的矛盾性,帶有輕微貶義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權威依據說明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起倒”雙義項,明确區分其古今用法演變。
  2. 方言調查(如《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顯示該詞在西南地區仍具活躍口語生命力。
  3. 古典文獻用例可溯至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中“世情起倒”即用本義。

注:因規範辭書未提供線上公開釋義頁,此處不附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71頁核實。

網絡擴展解釋

“起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主要義項及用法:

1.隨俗俯仰、浮沉

2.高低、好歹、輕重

3.時好時壞,反複折騰

4.頭緒

5.擡舉、主意(特定語境)


提示:以上釋義綜合了權威詞典及文學作品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六陽九半産暴事備身刀不露鋒芒塵灰陳力列徹貧出言無狀麤武坊隅凡智風笛分光槁敗搆搆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寒泉皓獸獲伽狓解舫诘責金鵝今日箇開赦考度空隊連城價連諱離顔密和冥空末教淺恩且道啓會丘螾熱力學第一定律容匿三耳神道碑繩鞚深透攝衞侍祠官使巧淑性熟語蘇丹縮圖俗野踏蹂天中天跳茅山王寮威棱文背香滲滲孝慕洗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