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缯帛。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石賢士神》:“輜輦轂擊,帷帳絳繒。”《晉書·輿服志》:“其(皇太子)侍祀則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紗絳緣中單,絳繒韠,采畫織成衮帶,金辟邪首,紫緑二色帶。”
“绛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與禮儀、服飾相關的紅色絲織物,常見于祭祀、宮廷裝飾或貴族服飾的記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語詞典》或《晉書》等古籍。
绛缯(jiàng z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替”,分别是紅色絲綢的細線和帶。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绛缯這個詞源于古代絲綢文化。在古代,絲綢的顔色分為多種,绛色就是其中一種。绛色屬于寶石紅色,代表着高貴和華麗。而缯則是指絲綢織物的細線和帶子。绛缯一詞的意義就是指绛色的絲綢細線或帶子。
绛缯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絳繒」。
在古代,绛缯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我們可以參考《說文解字》中關于“绛”的描寫,其寫法為「纍」或「纒」,意為絲材暢美。而關于“缯”的寫法我們可以參考《康熙字典》,寫法為「略」,意為暢順。
1. 她把绛缯織成了一塊漂亮的絲巾。
2. 這幅畫用了绛缯勾勒出了優美的輪廓。
1. 绛帳:指用绛色絲綢做成的帳篷。
2. 缯線:指織布用的精細細線。
3. 缯機:指織布機器,用于織造絲綢等細密的紡織品。
绛絲、絲線
綿缯、麻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