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賜”。贈送,賞賜。《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今有 許遜 原係 玉洞真仙 降世,應在此人收伏,望差天使賷賜斬妖劍,付與 許遜 ,助斬妖精。”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宦迹一》:“皆遣官賫賜,人臣之榮,亦僅見者。”
“赍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赍”本義為“持物以贈”,《說文解字》釋作“持遺也”,引申為攜帶、贈送;“賜”指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賞給,《廣雅》注為“予也”。二者合稱“赍賜”,特指古代君主、貴族将財物或榮譽鄭重授予臣屬的行為,含莊重儀式感,如《後漢書》載“赍賜金帛,以榮其歸”。
二、字源解析
“赍”從“貝”(象征財物)、“齎”聲,構字體現以財物相贈的核心語義;“賜”從“貝”“易”聲,聲旁“易”含“給予”義,形聲兼備。兩字均屬“貝”部,印證其與物質賞賜的關聯。
三、用法與例證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如《資治通鑒》記唐太宗“赍賜功臣,不可勝計”,凸顯帝王恩典的隆重性。現代語境中偶見于仿古表述,如“赍賜勳章以彰其功”。
四、同義詞辨析
近義詞“賞賜”側重單向給予,“赍賜”則隱含“親自送達”的鄭重态度;“饋贈”多用于平輩,無尊卑色彩。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赍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jī cì,意為贈送、賞賜。其中“赍”指攜帶或贈與,“賜”表示上級對下級的恩賞,組合後強調通過物品傳遞恩惠或獎勵。
需注意與赙賜(fù cì)的區别:後者特指在喪事中贈予財物以助治喪,如《宋書》記載的“發诏赙賜”。而“赍賜”不限于特定場合,泛指一般性的賞賜。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需深入理解,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文例句分析語境。
例如:
“天子赍賜千金,以彰其功。”
此句中的“赍賜”即體現君主對臣子的物質嘉獎。
把袂闆巾卑禮厚币荜門冰鎮柴立尺箋赤溟撮錄打非憺然釘靈丢眼獨茅蕃弱飛足阜陵腹書綱目槀粟格除勾補鼓瑟海學好讔緩箭嘩世沍寒将計就計堅樸脊封衿抱金面金石可開酒果枯閑樂極陸鈔麥金利山摹勒翩翩年少偏嘴披霧奇律晌飯上海市聲名狼籍樹蓋朔門私生子天年恬虛土神忘卻五經魁首相和歌縣太君綫形細目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