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賜”。贈送,賞賜。《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今有 許遜 原係 玉洞真仙 降世,應在此人收伏,望差天使賷賜斬妖劍,付與 許遜 ,助斬妖精。”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宦迹一》:“皆遣官賫賜,人臣之榮,亦僅見者。”
“赍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jī cì,意為贈送、賞賜。其中“赍”指攜帶或贈與,“賜”表示上級對下級的恩賞,組合後強調通過物品傳遞恩惠或獎勵。
需注意與赙賜(fù cì)的區别:後者特指在喪事中贈予財物以助治喪,如《宋書》記載的“發诏赙賜”。而“赍賜”不限于特定場合,泛指一般性的賞賜。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需深入理解,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文例句分析語境。
例如:
“天子赍賜千金,以彰其功。”
此句中的“赍賜”即體現君主對臣子的物質嘉獎。
赍賜(jī cì),意為賜予、給予、授予。表示将財物、禮物、知識等給予他人。
赍(jī):以車為部首,總筆畫數為7。
賜(cì):以言為部首,總筆畫數為12。
赍賜由兩個單個漢字組成,赍和賜。赍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左傳》,賜一詞出自《孟子·萬章上》,後來又在《論語》中多次出現。兩個詞的合并使用,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赍賜。
繁體字表示為「賫賜」。
赍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上方有小矢號,下面為車輛,表示裝載物品。賜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上方為言的象形表示,下面則是物的象形表示,表示言論中給予他人的財物或權益。
1. 國王親自赍賜了他一塊黃金勳章。
2. 學校為優秀學生赍賜了獎學金。
赍款、赍使、赍卒、赍役、赍糧
贈予、授予、賜予
收取、索取、奪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