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不閑的意思、十不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不閑的解釋

清 代曲藝的一種。原為“鳳陽花鼓”,後漸與“蓮花落”融合,稱為“彩扮蓮花落”。用鑼、鼓、铙、钹等伴奏。亦指為此種曲藝伴奏的數種樂器。 清 翟灝 《通俗編·俳優·十不閑》:“《抱樸子》: 禰衡 謫為鼓吏,縛角于柱,口就吹之,乃有異聲,并舉搖鼗鼓,聞者不知其一人也。按:今有打十不閑者,乃其遺風。” 清 蕊珠舊史 《京塵雜錄·夢華瑣簿》:“内城無戲園,但設茶社,名曰雜耍館,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十不閑以為笑樂。”參見“ 十樣錦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不閑”是清代的一種曲藝形式,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如下:

  1. 起源與演變
    十不閑起源于鳳陽花鼓(),後與蓮花落融合,形成“彩扮蓮花落”這一表演形式()。它在康熙年間(1662-1722)開始流行于北京,并逐漸發展成民間花會的重要演出形式()。

  2. 表演形式與樂器
    表演時,藝人手腳并用操作多種打擊樂器,包括鑼、鼓、铙、钹等。一人需同時控制木架上的鑼鼓镲,左手敲單皮鼓和大鼓,右手拉繩擊打小鑼和小镲,腳踏大镲,口中還需唱詞,因此得名“十不閑”(意為“手忙腳亂,無一刻閑暇”)()。

  3. 名稱由來
    名稱源于表演者需同時操作多種樂器并演唱的忙碌狀态,故有“十不閑”之稱()。另有一說認為其名稱與伴奏樂器的種類相關,如“十樣錦”()。

  4. 文化影響
    它曾是街頭行藝的重要形式,唱詞中常描述藝人“挑着擔子滿街溜”的流動表演場景()。此外,“十不閑蓮花落”也衍生為成語,比喻勤奮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十不閑是清代融合多種民間藝術形成的曲藝形式,以複雜的樂器操作和诙諧的表演風格為特色,反映了當時市井文化的活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不閑》的意思

《十不閑》是指一個人非常忙碌,從早忙到晚,沒有時間休息或閑適的狀态。這個詞常用于形容工作繁忙、任務緊迫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不閑》的拆分部首為“十”,總共有4個筆畫。

來源

《十不閑》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講述了一個人由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忙碌的事情十分繁多,沒有空閑的時間休息。

繁體

《十不閑》是《十不閑》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十不閑》這個詞,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工作忙碌無比,幾乎是《十不閑》的狀态。

2. 這家公司的老闆總是讓員工保持《十不閑》的工作狀态。

組詞

忙碌、繁忙、緊迫、無暇、奔忙等。

近義詞

殚忙、刻苦、勤勉、努力。

反義詞

悠閑、休閑、無所事事、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