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某物與另物形狀之相似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内又進兩天門,路漸東北轉,崖石詭變,多所仿類,導者行急,予強留諦視,顧此失彼,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種種規拟也。”
(2).設想;拟定。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詩經》的時代,果真如‘毛傳’或‘朱注’所規拟的那樣嗎?他們究竟有什麼确實的根據?” 郭沫若 《斷斷集·再談官票寶鈔》:“他最初的建議便是那 鹹豐 元年九月所奏的理財一折,在那兒他規拟了一條。”
“規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根據不同語境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形狀相似
指某物與另一物體在形态或結構上具有相似性。例如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中描述岩石形态時提到“種種規拟”,即強調自然景觀的仿生特征。
設想或拟定
指基于規則或模式進行模拟、仿效,常用于描述規劃、學習或模仿的過程。例如郭沫若在《海濤集》中質疑古籍注釋的合理性時,用“規拟”表達對既定模式的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徐霞客遊記》或郭沫若相關文獻。
《規拟》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按照規定或者标準來模拟、模仿或者仿效。它可以用于描述人們試圖按照某種規範行事或者模拟某種情景、行為或者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規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見」、「言」,其中「見」是位于左邊的部首,表示和視覺有關;「言」位于右邊的部首,表示和語言有關。這個詞共有8筆。
來源:《規拟》這個詞的來源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它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作為描述模拟、仿效行為的動詞。在現代漢語中,它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科學實驗、藝術表演以及社會行為模式等。
繁體:《規拟》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規擬」。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規拟》這個詞的寫法略有差異。其中「規」字的古代寫法為「規」,在字形上與現代寫法相比略有差異,而「拟」字在古代寫法中往往是以「仿」字作為代替,表示類似、模仿的意思。
例句:1. 他在設計中規拟了一個理想的城市模型。
2. 鑒于缺乏實際案例,我們隻能規拟出一個預期結果。
3. 這個實驗是為了規拟地震時的結構反應。
與《規拟》相關的組詞有:規範、規則、規劃、模拟、模仿、仿效。
近義詞:與《規拟》意思相近的詞有:仿真、模拟、模仿、效仿。
反義詞:與《規拟》意思相反的詞有:違規、不合規、異模、反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