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夜将盡時的滴漏。漏,漏壺,古代計時器。 唐 獨孤申叔 《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斷絶如殘漏,凄清不隔雲。” 唐 鄭谷 《春夕值省》詩:“流鶯百轉和殘漏,猶把芳尊藉露莎。” 宋 趙長卿 《眼兒媚》詞:“殢人記得,叮嚀殘漏,且慢明朝。”
“殘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常見于詩文創作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釋:
“殘漏”指殘夜将盡時的滴漏聲,其中:
該詞多用于描繪深夜或黎明前的寂靜時刻,常與自然景物、情感表達結合。例如: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古詩文賞析理解其意境,或用于特定文學創作中營造古典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時方式或相關詩句,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古詩文例句。
《殘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殘缺或缺損。它指的是某物體的部分缺失或不完整的狀态。
《殘漏》的偏旁部首是“歹”字,即“屍”字的變形。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依次包括“山”、“丨”、“乚”、“一”、“乚”、“一”、“丨”、“一”、“一”、“一”。
《殘漏》的字形源自于古代的象形字,由“屍”和“缺”兩個部分組成。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殘潇”。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殘漏》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漏”字的寫法為“|‘水’中一’’竪在’’水’上’”,表示水從中間的開口流失,而“殘”字則刪去了橫折線。
1. 古代文物在歲月的洗禮下已經有些殘漏,但仍舊顯示出它們曾經的輝煌。
2. 這幅畫作因為年代久遠而有一些殘漏的痕迹,但卻展示了曆史的珍貴片段。
1. 殘缺:指物體某一部分不完整或缺失。
2. 殘餘:指剩餘下來的一部分。
1. 不完整:指不完整或有缺陷。
2. 殘破:指損壞或部分破碎。
1. 完整:指事物沒有任何缺陷或遺漏。
2. 完好:指物體處于完全保存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