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校的意思、七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校的解釋

指 漢 代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七校尉。《漢書·刑法志》:“至 武帝 平 百粵 ,内增七校。”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百官表》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凡八校尉。胡騎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說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不領兵,不在七校之列。見 清 沉欽韓 《漢書疏證》。後泛稱各軍将領。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清 張逸少 《北征凱旋》詩之三:“犀衣頒七校,駿騎給千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校"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曆史語義:

一、軍事編制術語 指漢代精銳部隊的統稱,源自武帝時期設立的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贲、胡騎七校尉,每校轄七百至千餘士卒。該建制延續至東漢光武帝時期,《後漢書·百官志》明确記載七校尉官秩比二千石,是維護都城安全的核心武裝力量。

二、教育聯合體系 現代語境中可指七所高校組成的學術聯盟。例如我國上世紀建立的"國防七校",包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七所重點院校,該聯盟在軍工科技領域具有特殊地位。這種用法常見于教育政策文獻,特指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學科互補的高校協作體。

語源考證顯示,"校"字從木從交,本義為刑具,引申為軍營圍欄,後衍生出軍事編制和教育場所雙重含義。該詞在《資治通鑒》《漢書》等典籍中均以軍事組織含義出現,至近現代才擴展出教育聯合體的新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七校”是漢代軍事官職的統稱,具體指代存在不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觀點:

  1. 核心含義
    指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七支精銳部隊的校尉官職,包括: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贲。根據《漢書·刑法志》記載,晉灼認為原本有八校尉(含胡騎),但因胡騎不常設,故稱“七校”。

  2. 争議解釋
    清代學者沈欽韓提出,中壘校尉僅負責北軍營壘防衛,不直接統兵,因此“七校”應排除中壘,包含其他七職。

後世演變
唐代以後,“七校”逐漸演變為對将領的泛稱。例如: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及顔師古注。

别人正在浏覽...

悲商背時鬼帛書不量仇虜辭説叢緻丹豔到盆錢點花茶牒譜抵負東床快婿發見飯莊付諸一笑幹戈載戢故官歸真返璞古壘果蠅鴻斷魚沈壞東西火鉢奸惰潔澈狂叫攬承浪宕凜烈緑骥嫚法芒刺在躬毛森骨立懑憤貧賤糟糠迫晦寝罷奇情壤父人不聊生人圈乳槌僧家勝情時形署拜順民說得攏缌麻喪素颷隨河打淌膛音忝私調風弄月提名微劣無憑準綫性規劃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