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奸惰”。謂居官奸私怠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闱·英宗重夫婦》:“都禦史 曹翼 劾其奸惰不職, 弁 ( 戴弁 )乃自陳其故。”
“奸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n duò,由“奸”和“惰”兩個詞組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人心狡詐陰險且行為懶惰怠工,常用來形容既心機深沉又懶散怠惰之人,帶有不勞而獲、以狡猾手段達到目的的負面評價。
兩者結合後,形成“奸惰”這一複合詞,表示在品行與行為上的雙重缺陷。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奸惰》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行為不誠實、不忠實、不勤奮,偷懶散漫的。
《奸惰》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為12。
《奸惰》源自于漢語,是由“奸”和“惰”兩個字組成的。表示行為不正直、懶惰。
《奸惰》的繁體字為「奸惰」。
古代漢字對于《奸惰》并沒有明确規定的寫法,通常也是用現代字形。
1. 他是一個奸惰的人,經常無故曠工。
2. 她的奸惰行為讓同事們很反感。
奸滑、奸詐、惰性、惰化等。
懶惰、怠惰、懶散。
勤奮、誠實、忠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