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戈載戢的意思、幹戈載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戈載戢的解釋

幹戈:古兵器,借指交戰,動武;載戢:裝運聚藏。指不再訴諸武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戈載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停止戰争、收藏兵器以實現和平。該成語的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字詞本義溯源 “幹戈”原指古代兩種兵器:“幹”為盾牌,《說文解字》釋作“盾也”;“戈”為橫刃長柄兵器,《周禮·考工記》記載“戈柲六尺有六寸”。兩者合稱象征戰争,如《禮記·檀弓》雲“能執幹戈以衛社稷”。“載戢”中“載”為助詞無實義,“戢”本義為收藏兵器,《說文解字》釋“戢,藏兵也”。

二、成語典故溯源 此語出自《詩經·周頌·時邁》:“載戢幹戈,載櫜弓矢。”記載周武王克商後偃武修文之事。漢代鄭玄箋注:“王巡狩而天下鹹服,兵不複用。”唐代孔穎達疏解:“既受天命,伐纣克之,即戢藏其幹戈,韬櫜其弓矢。”可見其承載着中國古代“止戈為武”的戰争哲學。

三、語義發展流變 宋代《廣韻》将“戢”注為“止也”,明清時期該成語多用于官方文告,如《明史·太祖本紀》載“戢幹戈,論太平”。現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謂息兵停戰”,台灣《重編國語辭典》解釋為“將兵器收藏起來,比喻休戰」。

四、現代應用語境 當代多用于外交辭令與和平倡議,如《人民日報》曾以“幹戈載戢鑄劍為犁”形容國際裁軍協議。在文學創作中,常與“化玉帛”“修文德”等詞組構成對仗,體現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

(參考資料: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版;2.《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版;3.《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4.《重編國語辭典》台灣教育部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

“幹戈載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1.拼音與字義

2.出處與演變

3.基本含義

指将武器收藏起來,不再訴諸武力,比喻戰争結束、恢複和平狀态。例如《舊五代史》中“幹戈載戢之初”即形容戰亂初平的情景。

4.用法與語境

5.相關成語

示例:

“南北才通,疆場甫定……乃幹戈載戢之初。”(《舊五代史·世宗本紀》)
此句描繪了五代時期戰亂平息後的社會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抱樸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窩案坐拜氈孢子植物陂障标律逼迸别具心腸兵資不吐不快舛逆刺猬粗工翠袖底墊滌宮丁西林對比效應訪斷繁奏非類風聲賤人顧慕國際公制寒蓬蒿莽黃綿襖子花遮柳隱誨喻降發靳固進欵祲威盛容跼滞科任禮治明鏡止水腦門兒潑筆千瘡百痍起急情憭窮徑取決于三釁色膽如天舌敝唇枯沈音束浪肆察四方八面頭重腳輕頹怨頑皮賴肉玩詠隈緌嗚哩哇啦無術霞岫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