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戈載戢的意思、幹戈載戢的詳細解釋
幹戈載戢的解釋
幹戈:古兵器,借指交戰,動武;載戢:裝運聚藏。指不再訴諸武力。
詞語分解
- 幹戈的解釋 幹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争能執幹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化幹戈為玉帛。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 戢的解釋 戢 í 收斂,收藏:戢翼。戢影。載戢幹戈(把兵器收藏起來)。 止,停止:戢怒。戢鱗(喻蓄志待時)。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幹戈載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1.拼音與字義
-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讀音,多數權威來源标注為 gān gē zài jí(如搜狗百科),部分文獻如《抱樸子》相關解釋中注音為gàn gē zǎi jí。讀音差異可能源于古今音變或不同注音标準。
- 字義分解:
- 幹戈:古代兵器(幹為盾,戈為戟),代指戰争;
- 載:虛詞,無實義;
- 戢:聚集、收藏。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詩經·周頌·時邁》中“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意為收起武器弓箭,停止戰争。
- 後世引用:晉代葛洪《抱樸子·釋滞》提到“幹戈載戢,繁弱既韬”,宋代陳亮《上光宗皇帝鑒箴》亦用此典。
3.基本含義
指将武器收藏起來,不再訴諸武力,比喻戰争結束、恢複和平狀态。例如《舊五代史》中“幹戈載戢之初”即形容戰亂初平的情景。
4.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常見于書面或正式語境。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和平的積極意義。
- 適用場景:描述曆史事件、外交關系、文學作品中的和平主題等。
5.相關成語
- 近義詞:偃旗息鼓、刀槍入庫。
- 反義詞:大動幹戈、烽火連天。
示例:
“南北才通,疆場甫定……乃幹戈載戢之初。”(《舊五代史·世宗本紀》)
此句描繪了五代時期戰亂平息後的社會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抱樸子》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戈載戢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停止戰争,歸還兵器。可以拆分成“幹”、“戈”、“載”和“戢”。
部首:幹(gàn)的部首是弓;戈(gē)的部首是戈;載(zài)的部首是車;戢(jí)的部首是手。
筆畫:幹有3畫;戈有4畫;載有12畫;戢有7畫。
《幹戈載戢》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兩軍對峙時,一方認識到戰争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主動舉起白旗,表示願意停戰歸還兵器,結束戰鬥。
繁體字寫法:乾戈載戢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例句:在曆史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幹戈載戢的場景,人類逐漸認識到戰争的破壞性,更加注重和平發展。
組詞:幹戰、戈壁、載貨、戢兵
近義詞:停戰、休戰
反義詞:持續戰争、無休止的戰鬥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隨時再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