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ile subject] 指歸附新統治者或外族侵略者的人
含貶義
(1).順應民心。《孝經·廣緻德》:“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邢昺 疏:“若非至德之君,其誰能順民心如此。”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 高祖 文皇帝 應天順民,受命踐祚。”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應乾動寂,順民終始。”
(2).教化百姓。順,通“ 訓 ”。《管子·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3).舊指聽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列子·楊朱》:“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謂之順民。”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 三代 之盛無亂萌,教也。 夏 商 之季世無順民,俗也。”
(4).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歸附改朝換代後的新統治者的人。含貶義。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者 北京 之破,民則願為外國之順民,官則願為外國之總辦,食其俸祿,資其保護。”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城亡了,他一籌莫展;國亡了,他還是低着頭去作個順民。” 田漢 《回春之曲》第三幕:“ 日本 帝國主義正企圖繼續進攻 中國 、奴役 中國 人民,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不願意做順民的起來,殺啊,前進!”
(5).泛指逆來順受的人。 老舍 《茶館》第三幕:“我呢,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 柳青 《狠透鐵》五:“三十來歲,還是光棍漢,和他媽一塊過着他是暴君、老婆婆是順民的無沖突的日子。”
“順民”一詞的含義較為複雜,需結合曆史演變和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層面
指順應民心或教化百姓,如《孝經》中“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強調統治者需體察民意()。
哲學範疇
在《列子·楊朱》中,“順民”指順應自然、不貪欲之人,如“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表達道家思想中的無為境界()。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近現代文學及語義演變,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孝經》《列子》等原著或語言學資料。
《順民》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順從民衆、順從人民。
部首:⾭ (mǎo)
筆畫:12畫
來源:《說文解字》是【順民】最早出現的文獻來源。
繁體:順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順民
例句:他一直是個順民,從不違抗上級的安排。
組詞:順從、民意、民衆
近義詞:言聽計從、服從、聽命
反義詞:抵抗、反抗、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