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的意思、帛書的詳細解釋
帛書的解釋
[book copied on silk] 寫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得雁,足有系帛書。——《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1).寫在缣帛上的文字。《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史記·封禅書》:“ 齊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魯迅 《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 陳涉 帛書,米巫題字,近如 義和團 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缣帛寫的書信。《漢書·蘇武傳》:“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裡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缣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 長沙 馬王堆 漢 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詞語分解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帛書是中國古代書寫于絲織品(缣帛)上的文字或書籍,其名稱來源于材質“帛”(白色絲織品)和書寫形式“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材質
帛書又稱“缣書”或“素書”,指用缣帛(絲織品)作為載體的文書或書籍。古代缣帛包括絹、缯、素等絲織品,質地輕便且便于書寫,但成本較高,多用于記錄重要文獻。
2.曆史背景
- 起源:帛書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與竹簡并用,上層社會常用其書寫公文或著作。
- 發展:漢代帛書盛行,常以“卷”為單位,而竹簡則以“篇”為單位。紙張普及後,帛書逐漸減少。
3.内容與用途
帛書記錄的内容廣泛,涵蓋政治、軍事、哲學、天文、曆法等。例如:
-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包含《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典籍。
- 楚帛書(如長沙子彈庫出土)涉及數術、曆忌,附有神怪圖形。
4.現存實例與價值
- 考古發現: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子彈庫楚帛書為重要實物,前者現存于湖南省博物館,後者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學術意義:帛書為校勘傳世古籍提供依據,同時反映古代書法演變。
5.讀音與例句
- 拼音:bó shū。
- 例句:“考古學家在帛書上發現了失傳的古代曆法。”
帛書是紙張普及前的重要文獻載體,兼具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其存世實物雖少,但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珍貴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帛書(bó shū)是指用帛紙制作而成的古代書籍。下面依次介紹帛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帛書的拆分部首是巾,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帛書起源于中國古代,是一種傳統的書籍形式。在古代,人們将文字記錄在帛紙上,然後将其裁剪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片,最後用線綁成書冊。
繁體:
帛書的繁體字為襏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帛書中的漢字使用隸書或篆書的寫法,線條較為繁密,字形和現代漢字有一定差異。
例句:
帛書中的例句可以是古代文學作品,如《帛書上的詩歌》。
組詞:
帛紙、帛織品、帛畫
近義詞:
絲書、綢書
反義詞:
紙書、紙質圖書
帛書是古代的一種特殊書籍形式,使用帛紙制作而成。下面是帛紙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