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仇虜的意思、仇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仇虜的解釋

指被俘的敵手。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朝為仇虜,夕為上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仇虜(chóu lǔ)是古漢語複合詞,由“仇”(仇敵)與“虜”(俘虜、敵人)組合而成,專指仇恨的敵人或被俘獲的仇敵,多用于描述戰争、敵對語境下的仇恨對象。

一、詞彙解析

  1. 核心釋義

    “仇虜”強調雙重敵對屬性:

    • “仇”:指因仇恨結怨的敵對者(《說文解字》:“仇,讎也”);
    • “虜”:本義為俘獲(《說文解字》:“虜,獲也”),引申為外敵、戰俘。

      組合後特指既具深仇大恨又可被武力征服的敵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異族侵略者或反叛勢力的貶稱。

  2. 語義演變

    先秦至明清,“仇虜”多用于官方文書或史書,暗含正統政權對敵對勢力的蔑視與讨伐合法性。例如:

    “誓掃仇虜,以複國仇”(《宋史·嶽飛傳》),此處指金兵。

    近代逐漸淡出日常用語,轉為曆史語境詞彙。

二、權威典籍用例

  1. 《漢書·匈奴傳》

    “漢遣使責讓匈奴,單于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然猶寇邊不止,實為仇虜。”

    此處指反複侵擾邊境的匈奴勢力,凸顯其背信棄義之敵性。

  2. 《明史·太祖本紀》

    “元政不綱,仇虜竊據中原,朕将躬率将士讨之。”

    朱元璋以“仇虜”指代元朝統治者,強調推翻異族政權的正義性。

三、學術考據依據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3.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仇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仇虜(拼音:chóu lǔ)指被俘的敵手,多用于形容戰争中俘虜的敵方人員。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二、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漢末文學家陳琳的《檄吳将校部曲文》:“朝為仇虜,夕為上将”,意為早晨還是被俘的敵人,傍晚已變為己方将領,強調身份轉變的戲劇性。

三、詞語構成

  1. 仇:表達敵對的怨恨關系。
  2. 虜:指戰争中俘虜的敵方人員,或泛指外族敵人。
    兩字結合後,特指“被俘的敵對者”,帶有貶義色彩。

四、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漢魏六朝文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愛異鎊子兒豹腳蚊寶置播時不伏手步蛐插艾察見倡辯陳道吹大氣當槽兒的打平大上典邊黩冒惡卧非雲憤兵谷廪黃祇歡笑轘磔晦僞家難绛紗袍監司矯枉過中家槖佳言階由畿服疾狂經過鯨吞蠶食絶席狂虐老奶奶亂世緑葡萄埋兒敏核硼磕拼勁褰裳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棋聖秋賦诎伸染古繩牀石鼓文釋獲適子萬選錢物采吳生小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