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説的意思、辭説的詳細解釋
辭説的解釋
1.言辭。《禮記·禮運》:“祝嘏辭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漢 王充 《論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内,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説,士之榮葉、皮殼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古人質正,貴行賤言,故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辭説。”
2.猶意見,看法。
3.談話。 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行必聯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與鄰,言也辭説之與參。歡然有會於心,而若有所得。”
1.謂以言辭打動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敬通 雅好辭説,而坎壈盛世,《顯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2.指說服、打動人的口才。 清 龍啟瑞 《送呂介存南遊序》:“ 周 道衰,學校廢,陵夷至於 戰國 ,而遊士始多,然彼皆逞其辭説,以取一時之功名富貴。”
詞語分解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 説的解釋 説 ō 説 ì 説 è 均見“說”。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辭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辭”與“說”二字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言辭;言論;主張:
- 這是“辭說”最基本和常見的含義,指所說的話、表達的觀點或理論主張。
- 例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此處“離辭”可理解為鋪陳言辭、辭說)。
- 來源: 《漢語大詞典》 (可參考線上版如 漢典“辭說”條目 或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相關釋義)。
- 例證: 《禮記·曲禮上》:“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鄭玄注:“辭讓,謂欲以己辭說先人。” (這裡的“辭說”指應答的言辭)。
- 來源: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
-
辯解;托辭:
- 指為了解釋、開脫或推卸而說的話。
- 例證: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甯有己怨。” 鄭玄注:“諾,謂許人之物;責,謂許而不與,為人所責也。己怨,謂不許,緻人怨也。言甯見怨于彼,無自以辭說解免。” (“辭說”在此指辯解之詞)。
- 來源: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
-
(古代文體) 辯說;論說:
- 作為一種文體或表達方式,指講究辭藻、注重說理的議論性文章或言辭。
- 例證: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怿;過悅必僞,故舜驚讒說。說之善者: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纾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暨戰國争雄,辨士雲湧;從橫參謀,長短角勢;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赈而封。至漢定秦楚,辨士弭節;郦君既斃于齊镬,蒯子幾入乎漢鼎;雖複陸賈籍甚,張釋傅會,杜欽文辨,樓護唇舌,颉颃萬乘之階,抵噓公卿之席;并順風以托勢,莫能逆波而溯洄矣。夫說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 (雖未直接出現“辭說”一詞,但此篇論述的“說”體即包含辭說的特征)。
- 來源: 《文心雕龍》 (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校注本)。
“辭說”一詞的核心在于“言辭表達”,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既可指一般的言論主張,也可指帶有辯解性質的托辭,還可指古代一種講究技巧的論說文體。其使用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語境依賴性。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綜合性權威語文詞典)
-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規範現代漢語釋義)
-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 (儒家經典及古注)
- 《文心雕龍》 (南朝文學理論名著)
網絡擴展解釋
“辭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具體如下:
一、核心釋義
-
言辭表達
指語言或文字的表達形式,如《禮記·禮運》中“祝嘏辭説”指祭祀時的祝辭。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強調“修道者不崇辭説”,說明古人更重視行動而非華麗的言辭。
-
意見與看法
可引申為個人主張或見解,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中通過比喻“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說明言辭需有内在依據。
-
談話交流
明代方孝孺《君子齋記》提到“言也辭説之與參”,指日常對話中的言語互動。
二、引申含義
- 說服技巧
清代龍啟瑞在《送呂介存南遊序》中提及戰國遊士“逞其辭説”,此處指通過口才達成目的的能力。
- 文體特征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評價馮衍(字敬通)“雅好辭説”,特指文辭風格。
三、使用注意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
- 與“辭說”為異體字關系(“説”是“說”的舊字形),但“辭説”更側重整體表達方式而非單一言語行為。
建議需要具體文獻例證時,可查閱《禮記》《論衡》等典籍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背搭子表面張力察照車宮赤烏椽欂當家人,惡水缸吊襚鬥戲獨掌繁花似錦番夷烽驿榑槐伏特計伏質幹吏鈎盾歸往國家棟梁翰墨緣韓朋鳥旱獺麾日回溪阪弧騎錦幄就罄積作刻儉客将軍髡樹雷氏劍臨觞禮勝則離攣跪面牲目不給視偶語炮鳳烹龍貧而樂道敲才僑務期集院日銷月铄喪沒扇枕溫席蛇蟲乘輿沈牛屍鄉守門員授命算事踢秃兔頭麞腦微罟帏幌誣穢洗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