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夜以繼日。 明 高攀龍 《光州學正薛公以身墓志銘》:“研經訂史,未嘗不窮日落月。”
關于“窮日落月”的詳細解釋如下:
“窮日落月”是一個成語,讀音為qióng rì luò yuè,字面意為“從白天到日落再到月亮升起”,引申為夜以繼日、不間斷地工作或學習。
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高攀龍所撰《光州學正薛公以身墓志銘》:“研經訂史,未嘗不窮日落月。”
(注:此處“窮”意為“盡”,指時間上的持續不斷。)
用法:
更多信息可查看:滬江詞典、樂樂課堂、國學大師等來源。
《窮日落月》是一個成語,寓意貧窮的日子過得很慢,像月亮一樣緩慢下降。下面将對這個詞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窮日落月》是由「窮」、「日」和「月」三個漢字組成。其中,「窮」的拆分部首是「穴」,總筆畫數為7;「日」的拆分部首是「曰」,總筆畫數為4;而「月」則是由「⺌」構成,總筆畫數為4。
成語《窮日落月》由于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九年》,形容生活窮困,日子過得很慢,好像月亮一樣慢慢下降。
窮日落月的繁體字為「窮日落月」。
在古時候,「窮」字是以「穴」和「穵」兩種寫法出現,「穴」表示窟穴,而「穵」則表示一窮二絕。
他家生活困窘,真是窮得連日子都像月亮一樣慢慢落下來了。
組詞可以根據需要靈活使用。例如:窮困、日落西山。
近義詞包括:生活困苦、日子艱難、貧困潦倒。
反義詞包括:富甲一方、光鮮亮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