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舌挢的意思、目瞪舌挢的詳細解釋
目瞪舌挢的解釋
同“ 目瞪口呆 ”。 梁啟超 《尺素五十紙》:“ 美國 某華文報主筆,有自署 太平洋客 者,新著一書,名曰《新廣東》,登諸報中,凡三十一續乃完,實可稱近日文界一奇作,鄙人自問膽量頗不小,讀之猶目瞪舌撟。”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 舌挢的解釋 舌頭舉起。形容驚異的樣子。 梁啟超 《新曆史·論紀年》:“昔 上海 強學會之初開也,大書 孔子 卒後二千四百七十三年。當時會中一二俗士聞之,舌撟汗下色變。”
網絡擴展解釋
“目瞪舌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ù dèng shé jiǎo,其含義與“目瞪口呆”相同,主要用于形容人因極度驚訝或恐懼而發愣、說不出話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眼睛瞪大、舌頭翹起,形容因震驚或害怕而無法言語的反應。
- 同義詞: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目怔口呆。
2. 使用場景
- 突發意外:如目睹重大事故或突發事件時的震驚反應。
- 聽聞驚人消息:例如聽到颠覆認知的新聞或秘密時的失态表現。
- 文學描述:在小說或曆史記載中,常用來刻畫人物瞬間的驚愕神态。例如梁啟超在《新廣東》中寫道:“讀之猶目瞪舌挢”。
3. 例句參考
- 肖張皺了皺眉,說了一句讓雷米目瞪舌挢的話:“很稀罕麼?”(出自現代文學作品)。
- 清代譚嗣同《思緯氤氲台短書》中描述:“向之主戰者,乃始目瞪舌挢,神喪膽落。”。
4. 注意要點
- 與“目瞪口呆”的區别:兩者意義相同,但“目瞪舌挢”中的“挢”為“翹起”之意,寫法更書面化。
- 適用對象:多用于負面或中性的驚愕場景,一般不用于積極語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瞪舌挢的意思:
《目瞪舌挢》是一個成語,形容驚訝得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語言不連貫,舉止不自然的樣子。表示遇到了非常突然或難以置信的事情,以至于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瞪舌挢》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目、舌,共使用了16個筆畫。
來源:
《目瞪舌挢》最早見于《紅樓夢》第八十五回:“但現在我不過打個嗝就隻這等目瞪口呆。釋小姐,你放心!”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為「目瞪舌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成語《目瞪舌挢》的「瞪」字的上面還加了一個「目」字,即「䲠」。
例句:
他聽到了突如其來的壞消息後,整個人都目瞪舌挢地站在那裡,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當老師宣布他們班級将組織一次意想不到的郊遊時,學生們目瞪舌挢,興奮地大聲歡呼。
相關詞彙:
組詞:目不暇給、目瞪口呆、舌綻蓮花。
近義詞:目瞪口呆、驚呆。
反義詞:泰然自若、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