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衂的意思、蹶衂的詳細解釋
蹶衂的解釋
衰敗;損傷。 梁啟超 《續譯列國歲計政要叙》:“觀 俄 日 之拓張海運,而知海上商權,将移至 太平洋 ;觀 德 、 美 、 日 之争興工藝,而知 英 之商務,将有蹶衂。”
詞語分解
- 蹶的解釋 蹶 é 跌倒。 挫折,失敗:一蹶不振。 竭盡,枯竭:天下財産,何得不蹶? 踏,踩。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衂的解釋 衂 ǜ 同“衄”。 筆畫數:; 部首: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蹶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蹶”和“衂”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失敗、挫折或受挫的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
-
蹶 (jué):
- 本義: 跌倒、摔倒。《說文解字》:“蹶,僵也。從足,厥聲。”引申為挫折、失敗、跌倒(比喻義)。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
- 引申義: 失敗、受挫、颠覆。常用于形容軍事失利或事業受挫。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衂 (nǜ):
- 本義: 同“衄”,指鼻出血。《說文解字》:“衄,鼻出血也。從血,丑聲。” “衂”是其異體字。
- 引申義:挫敗、損傷、失敗。由“出血”引申為“受損”、“受挫”。常用于軍事或争鬥場合,表示被擊敗。如《文選·張衡<東京賦>》:“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乃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冠南山,征稅盡,人力殚,然後收以太半之賦,威以參夷之刑,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蘊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豈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于其頸,敺以就役,唯力是視,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于大漢,而欣戴高祖。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杖朱旗而建大號,所推必亡,所存必固,掃項軍于垓下,绁子嬰于轵塗,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是以西匠營宮,目玩阿房,規摹逾溢,不度不臧,損之又損之,然尚過于周堂,觀者狹而謂之陋,帝已譏其泰而弗康。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區夏矣,文又躬自菲薄,治緻升平之德,武有大啟土宇,紀禅肅然之功,宣重光以朗照,臨四海而撫綏,六合之内,靡不蒙德,百姓樂業,鹹以康乂,是以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海内同悅,靡不風馳。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蘖栽,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初制之甚泰,服妖之方侈者乎?秦政之敗,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卒并天下者,其險阻形便,兵器铦利,戰士勁勇故也。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以仁義取之,秦以詐力守之,其本既失,其末必危。是以君子為國,務在安民,安民則本固,本固則邦甯。” 薛綜注:“衂,折傷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 “蹶衂”的合成義
“蹶衂”二字連用,屬于同義複用或近義複用,其核心含義是:
- 失敗;挫敗;受挫。 強調在争鬥、軍事行動或事業追求中遭受打擊、損失或未能達成目标的狀态。程度通常比較嚴重。
- 損傷;挫折。 指實力、士氣或計劃受到損害。
三、 文獻用例與權威解釋
- 《後漢書·段颎傳》: “颎追讨南單于,出塞二千餘裡,大破之,斬首八千餘級,獲生口數萬,駱駝、畜産甚衆。單于震怖,屏氣蒙氈,遁走烏孫。颎以功封列侯。…論曰:…段颎…臨沖拔距之将,斬馘折馘,蹶衂破傷,勳效爛然,誠為壯矣。” 此處“蹶衂破傷”連用,形容敵軍遭受沉重打擊和挫敗。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資治通鑒·漢紀》: (引用相關戰事記載後)胡三省注:“蹶衂,謂敗衄也。” 直接點明“蹶衂”即“敗衄”,也就是失敗、挫敗的意思。來源:《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釋義: “蹶衂”詞條明确解釋為:“亦作‘蹶衄’。挫敗;失敗。” 并引用《後漢書·段颎傳》作為書證。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蹶衂”是一個古漢語合成詞,由表示跌倒/失敗的“蹶”和表示挫敗/損傷的“衂”組成,核心含義為失敗、挫敗、受挫,常用來形容軍事失利或重大挫折。其使用多見于古代史書和文獻中。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第一版).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後轉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1998). 古代漢語詞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 範晔. (南朝宋). 後漢書. (現代通行本為中華書局點校本).
- 司馬光. (宋). 資治通鑒. (現代通行本為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蹶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nǜ(部分資料标注為juě nǜ),主要用于形容衰敗、損傷或挫折。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 含義:指事物或局勢的衰退、損傷,常用來描述事業、經濟、地位等遭受重大打擊後的狀态。
- 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帶有較強的文學色彩。例如梁啟超曾用該詞描述英國商務的衰退趨勢()。
字義分解
- 蹶(jué/juě):
- 本義為跌倒、倒下,如《說文解字》:“蹶,僵也。”
- 引申為挫折、失敗,如成語“一蹶不振”。
- 衂(nǜ):
- 通“衄”,原指鼻出血,後引申為挫敗、損傷,如“敗衂”即戰敗。
用法示例
- 梁啟超《續譯列國歲計政要叙》:
“觀德、美、日之争興工藝,而知英之商務,将有蹶衂。”
(意為:觀察德、美、日等國在工業上的競争,可預見英國的商業将面臨衰退)。
近義詞
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梁啟超相關著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飽滿不着墳墓恥懼赤黴素椎埋穿掘辭絕佽助蹉對大哥大帝記凮角服玉鈎織寡默國機褐衾呵噓奸詭郊辭茭雞角角攪離澆手教學賈作靜慮禁瘮金绶疾怨開市顆恰曠邁爛闆老伯廉絜連線曆落剺面貿換膜外目眦盡裂蝻蟲農桑辟公仆圉綪斾氣洶洶僧籍生得深文大義水遊熟睡桃腮杏臉鐵藓徒師武士道線穗子仙梯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