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屈申 ”。1.屈曲與伸舒。《禮記·樂記》:“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後漢書·張奂傳》:“蛇能屈申,配龍騰蟄。” 明 方孝孺 《書夷山稿序後》:“人之窮達,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貴賤貧富。” 張素 《足疾一百餘日始杖行室中》詩:“屈伸非比無名指,便有 秦 醫孰使聞。”
(2).進退。《荀子·不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懦怯也。”《宋書·宗室傳·道規》:“兵法屈申有時,不可苟進。” 唐 魏歸仁 《宴居賦》:“屈伸委運,行用隨時。”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十:“有人既發展自我的個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礙他的主觀困難環境而進取,屈伸自如,從容自在。”
“屈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屈曲與伸舒
指物體或人體部位的彎曲與伸展動作,如《禮記·樂記》提到“屈伸俯仰”,強調肢體運動的協調性。這一含義常見于醫學或運動領域,例如中提到的“手指腫脹,屈伸不利”。
進退、適應時勢
引申為策略上的靈活調整,如《荀子·不苟》中“與時屈伸”,強調根據環境變化采取行動。也提到“水能屈伸如意”,比喻事物順應形勢的特性。
《漢典》《禮記》《荀子》等古籍均收錄該詞,印證其曆史淵源和語義穩定性。
《屈伸》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表示屈曲和伸展的動作。具體來說,屈指彎腰弓背或伸展四肢的動作都可以稱為屈伸。
《屈伸》是由“屍”部和“辛”部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屍”,拆分筆畫是5畫。
《屈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漢字中,“屍”部表示人體,而“辛”部則表示勞動。結合起來,表示人體進行屈曲和伸展的動作。
《屈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屈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它是古代字體的一種,字形簡練而又有韻味。在篆書中,「屈伸」的寫法為:
屈:
伸:
1. 她每天早晨醒來後會進行一些屈伸運動,以放松身體。
2. 老師告訴學生們多做屈伸運動,可以增強身體的柔韌性。
1. 屈服:指因為無法反抗而屈從他人。
2. 伸展:指身體或物體向外延伸或擴展。
1. 屈曲:指彎曲身體或肢體。
2. 彎曲:指曲線形成一定的彎曲。
1. 伸直:指使身體或肢體變得筆直。
2. 張開:指敞開或展開身體或物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