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病。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被疾病則遽針灸,冒危險則甚畏死,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勳戚·服色之僭》:“在外士人妻女,相沿襲用袍帶,固天下通弊。”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得其通弊,察其黮暗。”
“通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bì,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通弊”指普遍存在的弊端或通病,常用于描述社會、制度或行為中長期存在且廣泛傳播的問題。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末俗通弊”,魯迅也曾用此詞批判文化偏至現象。
“通”的含義:
此處取“普遍、共通”之意,而非“糾正”(如的誤讀)。如《野獲編》中“天下通弊”即指全國性的普遍問題。
“弊”的含義:
指弊端、缺陷或錯誤,如明代文獻提到服色僭越的“通弊”。
需注意與“通病”的異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通弊》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了兩個意思:通情達理、糾正不良的行為。在不同的語境下,它可以引申為糾正錯誤、改正毛病的意思。
《通弊》的部首是「口」,意味着與口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8,順序為「丿、㇏、一、丶、豎鈎、一、亅、丿」。
《通弊》一詞的來曆并不确切。在古代《說文解字》中,沒有對它做具體的解釋。但通常認為這是一個形音并用的漢字。
在繁體字中,「通弊」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絕大多數的字都有多種寫法。盡管《通弊》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但可以推測它是根據古代的書法風格來書寫的。
1. 他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這是他通弊的表現。
2. 這本書向讀者普及了一些常見錯誤,幫助他們通弊提高寫作水平。
通宵、通俗、通達、通暢、弊端、弊病、弊害、弊大于利等
改正、糾正、修正、矯正
可取、可行、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