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拈斷髭須的意思、拈斷髭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拈斷髭須的解釋

髭:嘴上邊的胡子。頻頻搓轉胡子,以緻搓斷了幾根。形容寫詩時反複推敲的情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拈斷髭須”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在苦思冥想或專注創作時反複撚弄胡須,甚至因過于投入而扯斷須髭的情态。這一表達通過動作細節,生動刻畫了思考的深度與用力的程度。以下從釋義、結構、出處及例句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釋義與結構

“拈”為動詞,指用兩三個手指夾取、撚動;“斷”意為扯斷、拉斷;“髭須”特指生長于嘴唇上方的短須(髭)與下巴處的長須(須)。四字連用,以誇張的肢體語言比喻文思艱澀時反複推敲的狀态,常見于描述詩人、學者專注創作或解決難題的過程。該成語帶有古典文學色彩,常見于詩詞評析或文人轶事中。

二、出處與演變

此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盧延讓《苦吟》中的名句“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後經《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收錄,成為固定表達。《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亦将其歸為“治學态度”類成語,強調其文化語境中的“苦吟”精神,即通過反複琢磨追求文字精準度的創作态度。

三、經典用例

  1.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四回描寫才女答題時“不覺拈斷髭須,沉吟半晌”,凸顯人物面對難題的專注;
  2. 魯迅在《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中化用此典,諷刺故作艱深的文風:“真要達到‘拈斷髭須’的境界,恐怕須到窮愁之時。”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的使用範圍已從文學創作擴展至科研、藝術等領域,泛指為追求完美而殚精竭慮的狀态,但其核心仍保留着對專注力與執着精神的褒揚。

網絡擴展解釋

“拈斷髭須”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創作詩文時反複推敲、苦思冥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niān duàn zī xū,其中“髭”指嘴上邊的胡子。字面意思是頻繁搓轉胡須,甚至搓斷了幾根,比喻寫作或思考時極度專注、反複斟酌的情态。

  2. 出處與例句
    該成語出自晚清小說家曾樸的《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因為這種拈斷髭須的音調,在這個書齋裡,不容易聽到的。”。這一場景生動描繪了人物在創作時沉浸于推敲字句的狀态。

  3. 語法與用法

    • 結構為動賓式,屬中性成語,近代漢語中較為生僻。
    • 通常作謂語,用于描述人在寫作或思考時的專注動作,如:“他為了這句詩,幾乎拈斷髭須。”
  4. 文化内涵
    成語通過誇張的動作(搓斷胡須)凸顯古代文人創作時的嚴謹态度,反映了對文字雕琢的重視,類似“推敲”一詞的意境。

  5. 英語翻譯
    可直譯為“break one’s moustache”,但更建議意譯為“ponder over every word” 以準确傳達反複斟酌的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文學背景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孽海花》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常羊褫衿雕勵地網天羅蠹孽耳熟能詳肥皂泡風馬凫亹剛直不阿構屯顧菟阖闾橫眉怒視鴻湧懽呼畫影圖形互經見怪不怪艱噎勁烈金宮救溺九素居巢庫丁魁父勞模領讨盧耽鶴馬叙倫門宗密率瞑坐謀量拈折歐風墨雨屏氣斂息情報魌頭遒躁森棱上和下睦膻腥神色不動四時田園雜興松懈隨奉蹜蹜抟控頹索頑冥遺操違世異俗向風相風使帆纖條消消狹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