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旌恤 ”。表彰死者并撫恤其遺屬。 清 胡其毅 《贈農家節婦》詩:“彼美門第高,芳名太洋溢。猶多粉飾情,居然受旌卹。”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雖邀旌卹之典,未蒙破格之恩。” 清 譚嗣同 《仁學》三六:“旌恤之典,盡屬虛文。”
見“ 旌卹 ”。
旌恤(jīng xù)是漢語中表示“表彰撫恤”的複合詞,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中。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旌表”與“撫恤”兩個語素構成,特指政府對有功者或殉難者進行的追贈褒揚與物質補償的雙重舉措。
從構詞法分析:“旌”本指用羽毛裝飾的旗幟,《說文解字》釋為“所以精進士卒也”,引申為表彰之意;“恤”在《爾雅》中解作“憂也”,後衍生出體恤、救濟含義。二字組合形成并列結構的複合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的“诏旌恤戰殁将士”。
具體應用包含三個層面: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在台灣地區現行《褒揚條例》中仍保留類似制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年間旌恤陣亡将領的原始诏令文書,可作為實物例證。
“旌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彰逝者的功績并撫恤其遺屬。以下是詳細解釋:
“旌”指旗幟,象征公開表彰;“恤”指撫恤、體恤。組合後意為通過官方形式表彰死者功績,并給予其家屬物質或精神撫慰。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且多與曆史、法律或官方文件相關。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江詞典)和(筆趣庫)的原始出處。
鳌鳴鼈應拔砦钗澤晨飡純經驗純樸存楚儋輿刀枮惰倪兒女夫妻凡等繁晦勾檢果實黃箓齋晦昒戶橉溷章矯情幹譽解罘解落金翅扇錦鱗糾謬铿越儣俍誇嚴拉巴朗心諒士臨風離形明志謀谟目次木讷老人釀醞儗不于倫偏辨剽塵品骘祈夢清厘輕煤七香箋人迹罕至軟翁鞋散燈花贍美山燒蜃浪爽逸魏紅危梁微音香馥馥曉市小汛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