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配備應有的官員。《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漢 劉向 《說苑·君道》:“ 齊景公 問於 晏子 曰:‘寡人欲從夫子而善 齊 國之政。’對曰:‘ 嬰 聞之,國具官而後政可善。’ 景公 作色曰:‘ 齊國 雖小,則何為不具官乎?’”
(2).居官。謂徒居官位。《史記·儒林列傳》:“及至 孝景 ,不任儒者,而 竇太後 又好 黃 老 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宋 葉適 《除秘閣修撰謝表》:“及此扶行而問俗,幾成屍素以具官。”
(3).猶具位。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體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宋 歐陽修 《上範司谏書》:“月日,具官謹齋沐拜書司諫學士。” 宋 司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月日,具官臣 司馬光 ,謹昧死再拜上疏太皇太後陛下皇帝陛下。”參見“ 具位 ”。
具官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職官制度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具官”指配備齊全的官職或官員,常見于周代至秦漢時期的文獻。
合稱表示官職體系中的正式編制職位,區别于臨時或虛銜。例如《尚書·周官》載“六卿分職,各率其屬”,即強調官職的完備性。
指實際任職的官員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具官”指有具體職掌的實職官吏,如“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此處“備員”即與“具官”相對,凸顯實職與虛銜之别。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603頁)
代指官職的虛設或形式化
唐宋後,“具官”常用于公文謙稱,如歐陽修《泷岡阡表》開篇“具官歐陽修”,意為“充數之官”,表自謙。此用法反映官職制度中名實分離的現象。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89頁)
制度史中的特殊含義
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具官”與“散官”對應,指有固定職責的常設官職,如九卿屬官;而“散官”無固定職掌,屬榮譽銜。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0481頁)
當代學者認為,“具官”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演變特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
“具官”從制度性實職到謙稱虛銜的語義變遷,深刻映射了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複雜性,是研究官僚體系演變的關鍵詞之一。
“具官”是一個曆史語境中的多義詞,其含義隨時代和語境變化,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配備應有的官員
指按照制度或禮儀要求配置完整的官員職位。例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諸侯出使時需配備相應官員隨行:“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
居官而無實權
指徒有官職而無實際職權,多用于形容挂名或虛職。如《史記·儒林列傳》提到,漢景帝時期因不重視儒學,博士們僅“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謙稱或公文中的代稱
唐宋以後,官員在奏疏或文書中自謙時稱“具官”,相當于省略具體官職名稱。例如韓愈《除崔群戶部侍郎制》中直接以“具官崔羣”開頭,以示謙遜。
該詞從先秦的“配置官員”逐漸衍生出“虛職”和“謙稱”的用法,反映了古代官制文化中的禮儀規範和權力結構。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語境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史記》《說苑》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辭典(如漢典)。
保大捕鞠步叔參贊常守嘲風弄月充養出補出借谠言玷污附輿桂花糖孤舉觚廉海方寒霭好是黑鄧鄧恒等槐煙皇彜回馬诙笑監場擊鉢計谟盡瘁警報驚騷輯佚淩籍磷蝦龍刀落定毛穎缪荃孫惱怒千夫長清漲旗幟鮮明饒有上序山海經省校市井小人誓令市買司失調說海口天開添置啼哭郎君王家無記蝦蟇衣遐苗仙家小可如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