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肉片。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萬牛臠炙,萬甕行酒。”《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元年》:“ 洪 ( 姚洪 )曰:‘老賊!汝昔為 李氏 奴,掃馬糞,得臠炙,感恩無窮。’” 胡三省 注:“臠……肉作片也。炙……燔肉也。”
“脔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脔炙”指切成塊狀的烤肉片。其中:
文獻例證
曆史注釋
宋代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解《資治通鑒》時明确解釋:“臠……肉作片也;炙……燔肉也”,進一步印證其詞義。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或引用典故的語境中,如描述古代飲食文化或借古喻今的修辭場景。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飲食文化相關研究。
《脔炙》(luán zhì)是一個中文詞語,表達的意思是指某種食物的烹饪技法,将食物切成提前确定好的形狀,然後煮熟,享用時通常會搭配特制的調料或者醬汁。
《脔炙》的部首拆分為⺡(肉)和火(火焰),分别代表着食物和烹饪過程。根據《康熙字典》,《脔炙》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脔炙》這個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蒹葭》:“蒹葭之麻,脔炙之饴。”在古代,人們用“脔炙”來形容美食,表示對食物的烹饪技法和調味方式的贊美。
《脔炙》的繁體字為「臠熟」。
根據《康熙字典》,《脔炙》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臠熟」,分别是用「臠」代表切成形狀,用「熟」代表烹煮而成。
1. 大廚的脔炙手藝非常出色,每一道菜都精心切割,讓人食欲大開。
2. 這家餐館的招牌脔炙雞肉,口感鮮嫩多汁,回味無窮。
組詞:脔炙燒肉、脔炙魚片、脔炙蝦仁、脔炙鹵肉。
近義詞:片炙、切炙、砍炙。
反義詞:生食、生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