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太子。亦特指 曹丕 。兩,貳;副。 南朝 齊 謝朓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 漢 貳稱敏, 魏 兩垂芳。” 南朝 梁 沉約 《謝賜轸調絹等啟》:“昔 劉氏 歸國,未聞 漢 儲之禮; 曹植 還蕃,非降 魏 兩之賜。”《陳書·周弘正傳》:“雖復 夏啟 、 周誦 、 漢 儲、 魏 兩,此數君者,安足為大王道哉。”
“魏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魏兩”特指曹丕(魏文帝),即曹操之子、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其中“兩”通“貳”,意為副職或繼承人,因此該詞強調曹丕作為魏國太子的身份。
詞源與用法
該詞出自南朝文學作品,如謝朓《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中“漢貳稱敏,魏兩垂芳”,以及沈約《謝賜轸調絹等啟》中“曹植還蕃,非降魏兩之賜”。通過類比漢代太子(漢貳)與曹丕(魏兩),表達對儲君德行的贊頌。
延伸背景
“兩”在古代常指代副職或次位,如《禮記》中“兩君相見”的用法。結合曹丕繼位前的太子身份,“魏兩”既指其儲君地位,也隱含對其政治才能的認可。
該詞屬于曆史專名,多用于南朝詩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相關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或《陳書》等古籍。
《魏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個意思:
1. 魏國和韓國的合稱。指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兩個國家的合稱。魏國是當時的一個強大國家,而韓國是魏國的一個附庸國。在曆史上,這兩個國家經常一起行動,所以就有了《魏兩》這個稱呼。
2. 長籍魏縣的人。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常常以自己的籍貫來進行稱呼,所以《魏兩》也可以指一個長籍魏縣的人。
《魏兩》的拆分部首是皿(二部),皿部表示與食物相關。魏的拆分部首是亻(人部)。所以《魏兩》的拆分部首是皿(二部)+ 亻(人部)。
拆分後,《魏兩》的筆畫為13畫:皿(三畫)+ 亻(2畫)+ 尤(4畫)+ 冂(2畫)+ 厶(2畫)。
《魏兩》這個詞的來源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曆史上魏國和韓國的合稱,《魏兩》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指的是兩國的結盟。
另一方面,《魏兩》也可以指一個長籍魏縣的人。魏縣是河北省的一個縣,因為曆史上這個地方是魏國的所在地,所以人們以長籍魏縣來稱呼這些人。
《魏兩》的繁體字是「魏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魏兩》可以用古代漢字寫為「韋㒷」。
1. 春秋時期,魏兩國結成盟約,共同對抗敵國。
2. 他是一個長籍魏縣的人,非常自豪。
《魏兩》的組詞有:
1. 魏國
2. 韓國
3. 魏縣
4. 中國
5. 長籍
《魏兩》的近義詞是「魏韓」。
《魏兩》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