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仲的意思、伯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仲的解釋

[elder and younger] 兄弟之間的老大和老二。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出世》表真名世,千載難堪伯仲間。——宋· 陸遊《書憤》

詳細解釋

(1).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稱兄弟。《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漢 鄭玄 箋:“伯仲,喻兄弟也。”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嗚呼!分同伯仲,古則拜親。”《太平廣記》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傳》:“問其姓。曰:‘ 張 。’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盧渥》:“軒冕之盛,近代無比,伯仲四人,鹹居顯列。” 清 鈕琇 《觚賸·佞佛》:“ 魏裡 丁清 惠公 之後,有伯仲二人,績學工文。”

(2).借指關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罵筵》:“ 東林 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這裡意指朋黨。” 清 曹寅 《秋飲》詩:“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

(3).古代對年長的男子,不稱名字而稱排行,表示尊敬。《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漢 班固 《白6*虎通·姓名》:“五十乃稱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慮定也,能順四時長幼之序,故以伯仲號之。”

(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晉 王羲之 《與謝安書》:“ 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 ,夏含霜雹,碑闆之所聞, 崑崙 之伯仲也。” 宋 秦觀 《代賀王左丞啟》:“學窮 遊 夏 之淵源,文列 班 楊 之伯仲。”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碧雲寺》:“大抵 西山 蘭若, 碧雲 、 香山 相伯仲。” ********* 《行易知難》第四章:“ 中國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與長城相伯仲者,運河是也。”參見“ 伯仲之間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伯仲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伯仲”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語義解析

一、本義溯源

“伯仲”為古代兄弟排行稱謂的複合詞。古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次序,《說文解字》載:“伯,長也”“仲,中也”,段玉裁注“伯為兄弟最長者,仲次之”。二字連用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五十以伯仲”,指代兄弟序列的統稱(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解析

後語義擴展為比較事物或人物能力、水平的相近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核心含義為“比喻不相上下”,如宋代劉克莊《念奴嬌》詞“推倒智囊,踏翻愁府,伯仲之間耳”,體現較量難分高下的語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三、語義功能特征

  1. 語用限定:多用于否定式或疑問式結構,如“難分伯仲”“伯仲之間”。
  2. 古典色彩:保留文言特質,常見于文史評論領域,如《文心雕龍·史傳》“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其十志該富,贊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至于宗經矩聖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征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後世引申評論文史成就時常用“伯仲”作類比(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四、權威典籍用例

杜甫《詠懷古迹》詩“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為經典文學例證,以伊尹、呂尚比拟諸葛亮才能,奠定該詞在漢語評價體系中的标杆地位(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杜詩詳注》)。

網絡擴展解釋

“伯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ó zhòng(注音:ㄅㄛˊ ㄓㄨㄥˋ),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詞源

  1. 兄弟排行
    “伯”指兄弟中的老大,“仲”指老二,後續為“叔”“季”,形成“伯仲叔季”的次序。古代通過名字中的這些字區分長幼,如三國孫策(字伯符)與孫權(字仲謀)。
  2. 曆史淵源
    這一傳統可追溯至西周,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比喻不相上下
    後引申為形容事物或人能力相當、難分高下。例如陸遊詩句“千載誰堪伯仲間”,以《出師表》為标杆,感歎難有匹敵之作。
  2. 近義詞
    常與“難分高下”“旗鼓相當”等詞替換,如“兩人實力在伯仲之間”。

三、文化與應用

  1. 文學引用
    除陸遊外,唐代元稹《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中“分同伯仲”也體現兄弟情誼與平等關系。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評價競賽、作品或人物能力,如“這兩部電影水平伯仲”。

四、相關擴展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安節白霜霜闆鄣寶劄儤直八世彪文伯利茲薄曉晨鹄慈惠辭嚴義正電筒滴溜嘟噜丁一卯二泛稱憤隔鳳尾竹覆允甘馔高吟歌樓舞榭歸帆還性鶴情宏暢绛縷胫胫經史百子矜平躁釋繼聲僦度極願盡歡馂羞具慶下空格略知皮毛攏家鸾俦帽帶毛褥貌閱米谷飄瞥蕲茝旗開馬到睿緒三彜湯湯蕩蕩石垩時君四顧泰東西痛痹駝鼍将慰釋蚊陣五曲無曾相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