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間廢”。謂不以為然而廢棄。 宋 蘇轼 《谏買浙燈狀》:“亦欲朝廷之間如臣等輩,皆知陛下不以疎賤間廢其言,共獻所聞,以輔成太平之功業。”
亦作“間廢”。舊指失官落職。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孝宗行三年喪》:“上勞之曰:‘卿二十年閒廢,今不枉矣。’” 明 胡震亨 《唐詩叢談》卷一:“ 劉禹錫 播遷一生,晚年 洛下 閒廢。” 明 俞弁 《逸老堂詩話》卷上:“ 劉後村 《詠落梅》詩,有‘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讒者箋其詩以示柄臣,由是閒廢十載。”
“閑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釋,具有較為明确的書面語色彩,常用于描述人事或資源狀态。以下為詳細解析:
“閑廢”為形容詞,指人或事物因未被任用、缺乏管理而處于閑置荒廢的狀态,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例: “設備閑廢多年,鏽迹斑斑。”
例: “人才閑廢日久,技藝生疏。”
描述人才未被任用或遭棄用,隱含對資源浪費的批評。
例: “賢能之士遭閑廢,實為機構之失。”
指土地、器械等因缺乏維護而荒廢。
例: “戰後農田閑廢,亟待複耕。”
定義:“閑置廢棄;荒廢不用。”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釋義:“擱置不用;荒廢。”并引清代文獻《聊齋志異》例證:“器械閑廢,久蒙塵垢。”
來源: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強調其文言用法,如《後漢書》中“官職閑廢”指官員遭免職後閑置。
“閑廢”是一個融合狀态與結果的複合詞,既指未被啟用的閑置狀态,亦暗含因此導緻的衰敗後果,多用于書面批評或客觀描述資源管理失當的場景。
“閑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和文獻依據如下:
指主觀上認為不重要或不符合意願而主動舍棄某事物。該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指因政治、個人原因失去官職或職位,處于閑置狀态。相關例證包括:
“閑廢”也寫作“間廢”,屬于通假字現象,兩者含義相同。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或古典文學時仍有參考價值。
百務具舉閉閣自責不揪不睬長篇莗葥笞靳辭理村夫野老搭毛蓋大位等身圖二鮑二斤半府館敷貼革辂歌莺舞燕號闆好力寳橫命壺房毀拆誨盜誨淫戶外蔣士铨撿括揀閱具疏開閤恐悚羸殆雷軸梁潁寥寥李陽罵毀冒名頂替袍段屏風疊破顔一笑鋪張浪費清臣铨柄散帶衡門灑如山燈上半截蛇腹斷紋深猷遠計壽康收食輸租田熟佃作腯成王蔧望梅閣老望秋先零望瘗窏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