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呈遞書面意見。《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大明 時,資供豐厚,而用常不足,賒市百姓物,無錢可還。民有通辭求錢者,輒題後作‘原’字。”
(2).傳達話語。《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 唐 賈公彥 疏:“未行納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辭往來,女氏許之,乃遣使者行納采之禮。” 唐 元稹 《盧十九子蒙吟盧七員外洛川懷古六韻命餘和》:“寓目終無限,通辭未有因。”《九尾龜》第十八回:“隻見他盈盈欲語,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辭而未敢。”
通辭是古漢語複合詞,需拆解單字釋義與組合語義:
一、單字本義
二、複合詞“通辭”釋義
“通辭”指傳達雙方言辭的使者或文書,特指古代外交場景中溝通兩國意見的中介:
三、古籍用例
“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鄭玄注:“通辭,譯語者也”,指翻譯傳話的使者。
記載西域諸國“通辭于漢”,即通過使者向漢朝傳達外交意向。
四、語義演變
該詞盛行于先秦兩漢,隋唐後逐漸少用。現代漢語中“通辭”已消亡,但“通”“辭”單字義仍存。日語借作「通辭(つうじ)」,專指江戶時代長崎的荷蘭語翻譯官。
參考資料:
“通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通過書面形式表達或傳遞意見。例如《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記載,百姓通過“通辭”向官府請求償還欠款,官府則以題“原”字作為回應。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官方或正式文書中。
指通過口頭或媒介傳遞信息,尤其在禮儀、婚俗中常見。如《儀禮·士昏禮》提到,古代婚禮前男方需派媒人“通辭往來”,與女方溝通意向。唐代元稹的詩句“通辭未有因”也體現了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遞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宋書》《儀禮》等原始出處。
白部不明不暗晨唱乘驵晨宵綢綢磁鐵礦斷絕鳳凰來儀革當拱繞鬼隨邪固件古則駭眙旱情後敍皇帝之寶胡謅亂道家林譏惡巾帼豪傑空性狼犬勞拙鍊條蘆酒羅缬梅花腦滅殒靡既貊道秣馬能樣鳥嘴盤還抛調洽衿青坊人兒熱騰柔細紗燈善謀神差鬼使剩菜殘羹時朝時髦説诨經桃花雨通辭退懦挽牽桅樯文章钜公五内吳人不識越境暇曠翔佯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