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辭的意思、通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辭的解釋

(1).呈遞書面意見。《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大明 時,資供豐厚,而用常不足,賒市百姓物,無錢可還。民有通辭求錢者,輒題後作‘原’字。”

(2).傳達話語。《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 唐 賈公彥 疏:“未行納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辭往來,女氏許之,乃遣使者行納采之禮。” 唐 元稹 《盧十九子蒙吟盧七員外洛川懷古六韻命餘和》:“寓目終無限,通辭未有因。”《九尾龜》第十八回:“隻見他盈盈欲語,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辭而未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1.呈遞書面意見

指通過書面形式表達或傳遞意見。例如《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記載,百姓通過“通辭”向官府請求償還欠款,官府則以題“原”字作為回應。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官方或正式文書中。


2.傳達話語

指通過口頭或媒介傳遞信息,尤其在禮儀、婚俗中常見。如《儀禮·士昏禮》提到,古代婚禮前男方需派媒人“通辭往來”,與女方溝通意向。唐代元稹的詩句“通辭未有因”也體現了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遞的語境。


其他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宋書》《儀禮》等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辭的意思

《通辭》是指通達辭章之意。通指通達、流暢;辭指辭章、文辭。因此,《通辭》的意思即是通達流暢的辭章。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辭》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表示辭章、并且具有“辶”的部首的字常與行走、行動相關;筆畫為9畫。

來源

《通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漢代的著名辭書。這本書是東漢許慎編纂的,通過對當時漢字的解釋和意義進行整理,成為了後世研究漢字的重要參考資料。

繁體

《通辭》的繁體字為「通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通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寫法在字形上還存在着明顯的古代風格。然而,由于篇幅限制,這裡無法展開古時候《通辭》的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的演講通辭流利,引發了觀衆的共鳴。

2. 這篇文章的用詞精準,通辭婉轉。

組詞

通達、通訊、通行、通報、通俗。

近義詞

辭章、文辭、文采、言辭。

反義詞

晦澀、冗長、拗口、生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