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視教化。《國語·晉語六》:“今我戰又勝 荊 與 鄭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暱而益婦人田,不奪諸大夫田,則焉取以益此。”
“怠教”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源自《國語·晉語六》:“今我戰又勝荊與鄭,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暱而益婦人田……”(意為君主忽視教化,加重賦稅,導緻社會失衡)。此處強調統治者或上位者對社會教化的懈怠。
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詞典(如)将“怠教”解釋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的懶散或不盡職,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國語》或權威詞典(如、4、7)。
《怠教》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作為動詞時,指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懶散或不負責任地對待教育工作;作為名詞時,指一種教育不到位、教學懈怠的現象。
《怠教》這個詞的部首是心(xīn)和手(shǒu),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怠教》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族的教育觀念和傳統文化。繁體字為「怠教」。
在古代,「怠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現代寫法的大緻輪廓。
1. 這位老師因為怠教而備受诟病。
2. 學校決定嚴肅處理那些怠教的教師。
怠學、怠教者、怠惰
懈怠、懶散、敷衍、馬虎
盡責、用心、勤奮、教學盡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