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不堪的意思、七不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不堪的解釋

三國 魏 嵇康 不滿當時執政的 司馬師 司馬昭 等。 司馬 集團的 山濤 推薦他做選曹郎,他表示拒絕,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列陳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後來詩文中把“七不堪”作為疏懶或才能不稱的典故。 唐 孟浩然 《京還贈張維》詩:“欲徇五鬥祿,其如七不堪。” 宋 範成大 《公退書懷》詩:“四無告者僅一飽,七不堪中仍百忙。” 明 唐順之 《複官後報京師友人》詩:“疎狂自分三宜黜,嬾病其如七不堪。” 清 趙翼 《遣興》詩:“四宜休敢稱高士,七不堪難起病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不堪"是漢語中源于典故的固定表達,指代無法適應世俗禮法約束的文人境遇。該詞最早見于《漢語大詞典》第六卷,其釋義可分解為三部分:

一、構詞解析 "七"為确數,指七種具體情形;"不堪"作動詞補語,表示承受、忍耐之意。合指七類難以忍受之事,常與"三宜"形成對仗,構成"七不堪三宜"的典故結構。

二、典故溯源 此典出自《古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魏晉時期嵇康列舉自身七個不適合為官的特質:不喜早起、不擅酬酢、不耐久坐、不樂書劄、厭煩喪禮、憎惡俗務、抵觸機要,以此拒絕友人山濤的舉薦,成為文人保持獨立人格的典型表述。

三、語義流變 現代《現代漢語典故詞典》指出,該詞已從具體數字指代演變為泛指文人清高自守的象征符號,常見于評述古代知識分子精神氣節的學術論著。在文學批評領域,常借以分析魏晉風度與仕隱抉擇的深層矛盾。

四、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該詞屬于書面雅語,多用于曆史評論或人物評傳,不適用于日常口語。其固定搭配有"自陳七不堪""七不堪之軀"等,常見于骈文、賦體等傳統文學體裁的創作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七不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人或事物的狀态極差、無法忍受,常用于形容難以容忍的糟糕情況。其中“七”是強調程度的虛指,突出“不堪”(無法承受)的嚴重性。

二、典故出處

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嵇康好友山濤(字巨源)推薦他做官,他寫下此信拒絕,列舉了“七項無法忍受之事”(必不堪者七)和“兩項絕對不能接受之事”(甚不可者二),表明自己不適合仕途。

三、具體内容(七不堪)

嵇康所述七項包括:

  1. 生活不自由:早起晚睡、作息受約束(第一不堪);
  2. 禮儀繁瑣:需端坐行禮、衣冠束縛(第二、三不堪);
  3. 文書壓力:厭惡寫公文卻不得不應付(第四不堪);
  4. 社交負擔:被迫參與喪禮俗事(第五不堪);
  5. 厭惡俗人:與喧鬧庸俗者共事(第六不堪);
  6. 公務纏身:官場事務繁雜擾心(第七不堪)。

四、文化意義

該成語後被引申為才能與職位不匹配或性格疏懶不願受拘束的典故。例如唐代白居易曾用“三黜名慚柳,七不堪同嵇”自喻境遇,體現文人借典故表達對官場的不適。

五、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對某人/事極度不滿,如:“這項目漏洞百出,管理混亂,可謂七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

谙通報數繃緊裱褙鋪碧落波波塵榻齒亡舌存垂盼黛怨擔憂釣鳌客東勝煤田敦請風雨搖擺孤鬼過身河浒橫貸黃瓜菜惠然肯來繪事後素怙終不悛疆圻奸漸矯旨家蠅賈怨久經世故苦悰論藏羅漢床門吊兒牧羊鬧混能者多勞佩琚辔衘千年潤青雘囚牛丘闉啟谒驅蹙缺心少肺入黑石于菟收系噝溜痰厥踢胸頭蠟透糖退素無錫相次項日感夢奚啻攜提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