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厥的意思、痰厥的詳細解釋
痰厥的解釋
中醫病症名。指因痰盛氣閉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症。 宋 文天祥 《劉定伯墓志銘》:“詰旦報曰:君痰厥逝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妻聽踰刻,痰厥而踣,首觸扉作聲。”《紅樓夢》第九五回:“他説太醫院已經奏明痰厥,不能醫治。”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同時 曾皓 突然中了痰厥,癱在沙發近旁。”
詞語分解
- 痰的解釋 痰 á 氣管、支氣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痰喘。痰厥。痰盂。吐痰。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厥的解釋 厥 é 氣閉,昏倒:昏厥。痰厥。 其他的,那個的:厥父。厥後。 乃,于是:“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古同“撅”,掘。 古同“撅”,斷木。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痰厥是中醫術語,指因痰濕壅塞、氣機逆亂導緻的突發性昏厥。其核心病機為痰濁内阻,上蒙清竅,緻使神明失守。以下從定義、病理、症狀及治療角度分述:
一、定義與病機
痰厥屬“厥證”範疇,首見于《黃帝内經》,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進一步闡釋。其本質為痰濕之邪壅滞經絡,阻礙氣機升降,痰隨氣逆上沖于腦,閉塞心神而緻猝然昏倒。現代《中醫大辭典》定義為:“因痰盛氣閉而引起的厥證,症見突然昏仆、喉有痰聲。”
二、典型症狀
- 突發昏厥:患者常因情緒激動、飲食不節等誘因,突然意識喪失,伴四肢厥冷。
- 痰壅氣促:喉中痰鳴如拽鋸,呼吸急促,面色晦暗或青紫。
- 伴隨體征:舌苔厚膩或黃膩,脈滑或弦滑,部分患者可見抽搐、口吐白沫(需與癫痫鑒别)。
三、病因與鑒别
- 常見誘因:
- 平素脾虛生濕,聚濕成痰(《諸病源候論》);
- 暴怒傷肝,肝風挾痰上逆(《丹溪心法》)。
- 鑒别診斷:
- 氣厥:多由情志刺激引發,無顯著痰聲;
- 暑厥:發于高溫環境,伴高熱汗閉。
四、治療原則
以“豁痰開竅、順氣降逆”為主:
- 急救:針刺人中、湧泉穴促醒,輔以吸痰保持氣道通暢;
- 方藥:
- 痰熱者用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滌痰瀉火;
- 痰濕者選導痰湯(《濟生方》)燥濕化痰;
- 調護:醒後需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湯防複發。
參考文獻
- 《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張伯禮《中醫内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中華醫典》痰厥條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數據庫)
- 《黃帝内經·素問》厥論篇(中醫世家古籍庫)
(注:鍊接僅供來源标注,内容請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痰厥是中醫病症名,指因痰盛氣閉導緻突然昏厥、四肢厥冷等症狀的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表現
痰厥屬于“厥證”範疇,主要表現為突發性意識喪失或眩暈,伴有喉間痰鳴、呼吸氣粗、四肢冰冷等症狀。西醫中常見于痰阻性暈厥,多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相關。
2.病因與誘因
- 内因:長期痰濕内盛,阻塞氣道或氣血運行,常見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冠心病等患者。
- 外因:情緒刺激(如惱怒)、劇烈咳嗽或飲食不節(如嗜食肥甘)誘發痰氣上逆。
3.易發人群
多見于老年人及體胖濕盛者,尤其是患有慢性呼吸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
4.治療與急救
- 急救:需立即清除痰液保持氣道通暢,嚴重時需氣管切開。
- 中醫治療:以祛痰開竅為主,常用中藥如陳皮、半夏、茯苓等,配合調理脾胃。
5.注意事項
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日常需控制飲食、調節情緒,減少痰濕生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醫學平台(如家庭醫生線上、醫聯媒體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雞年北房撥轉唱針宸音欑集寸意代茶刀蜜奠儀富而好禮耕耘化鸱為鳳畫帖戶鈔薦仍介母解折金沙羅久别重逢籍奏拘士客官恐急口角生風寇擾老陰了風列位凜然螺女埋單冥飛沐猴舞哪箇努臂遣哀淺才前兒錢癖起奪侵驅榷茶人言灑豁上仙删述深嘿署額屬任所易貪昧他山惕心潼函穜稑五道将軍相帥成風蕭張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