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病症名。指因痰盛氣閉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症。 宋 文天祥 《劉定伯墓志銘》:“詰旦報曰:君痰厥逝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妻聽踰刻,痰厥而踣,首觸扉作聲。”《紅樓夢》第九五回:“他説太醫院已經奏明痰厥,不能醫治。”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同時 曾皓 突然中了痰厥,癱在沙發近旁。”
痰厥是中醫病症名,指因痰盛氣閉導緻突然昏厥、四肢厥冷等症狀的疾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痰厥屬于“厥證”範疇,主要表現為突發性意識喪失或眩暈,伴有喉間痰鳴、呼吸氣粗、四肢冰冷等症狀。西醫中常見于痰阻性暈厥,多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相關。
多見于老年人及體胖濕盛者,尤其是患有慢性呼吸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
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日常需控制飲食、調節情緒,減少痰濕生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醫學平台(如家庭醫生線上、醫聯媒體等來源)。
「痰厥」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痰」和「厥」。
「痰」的部首是「疒」,代表了與疾病相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厥」的部首是「厶」,通常用于虛詞中。它的總筆畫數為5。
「痰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醫理論。痰是中醫中的一種體液,代表體内的濕濁物質。而厥則指由于體内濕氣郁積或氣血不暢引起的症狀,如頭暈、氣促等。
在繁體字中,「痰厥」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但是,根據我的相關數據,我無法提供「痰厥」在古代的确切寫法。一些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變化。
一、他得了痛風,腳腫得厲害,全身渾身渾濁的痰厥。
二、中醫認為,痰厥是由體内濕氣郁積引起的。
一些和「痰厥」相關的組詞有:
1. 痰濕-指體内過多的濕濁物質;
2. 厥逆-指因體内氣血不暢引起的症狀;
3. 痰濁-指體内濕濁物質增多,引起身體不適。
與「痰厥」近義的詞語有:
1. 濕氣-指體内濕氣過重;
2.濕滞-指氣血不暢通,體内濕氣積聚。
與「痰厥」反義的詞語有:
1. 痰涎-指口腔中過多的痰液;
2.清氣-指身體内的氣血正常,沒有濕氣和痰澀等不良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