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奔波。 唐 岑參 《阌鄉送上官秀才歸關西别業》詩:“風塵奈汝何,終日獨波波。” 宋 梅堯臣 《書南事》詩:“ 大梁 國南門,驛騎方騰趨。波波一何急,蠻寇圍 番禺 。” 明 袁宏道 《仲春十八日宿上天竺》詩:“終日忙波波,忘卻自家寶。”
(2).寒顫聲。《楞嚴經》卷八:“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 子璿 義疏:“吒、波、羅等,忍寒聲也。”
(3).食品名。即饆饠。饽饽。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妳妳敢肚饑了,且住一住兒,等我買幾個波波來吃咱。” 明 楊慎 《畢羅》:“食之精者有櫻桃,饆饠,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波波"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辭書解釋如下:
一、拟聲詞(形容水聲) 指水流湧動或物體落水時發出的連續聲響。此釋義源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6頁,收錄為"波波"的基礎義項,例:"溪水波波地流過石子"。
二、形容詞(奔波勞碌狀) 形容人忙碌奔走的狀态,含辛苦意味。此用法可追溯至《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5卷第1163頁,釋為"奔波勞碌",例:"終日波波為生計"。
三、名詞(方言指面食) 在北方方言中特指饅頭、餅類面食,為"饽饽"的方言變體。《北京話詞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84頁記載此用法,例:"老北京過年要蒸糖波波"。
注:因權威辭書釋義需以紙質出版物為準,此處标注來源為學界公認工具書,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信息準确性。讀者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官網(http://ling.cass.cn/)查詢《現代漢語詞典》電子版部分内容,或通過國家圖書館(https://www.nlc.cn/)檢索紙質文獻。
“波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奔波
指忙碌、勞碌的狀态,常見于古詩詞中。例如唐代岑參《阌鄉送上官秀才歸關西别業》的“終日獨波波”,以及宋代梅堯臣《書南事》的“波波一何急”。
寒顫聲
形容因寒冷或恐懼發出的顫抖聲,如《楞嚴經》中提到的“波波”與“吒吒”“羅羅”并列,均表示忍寒之聲。
食品名稱
指傳統面食“饆饠”或“饽饽”,屬于古代或方言中的糕點類食物。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文獻或實例分析。
拜壇北叟貶所飙霆寵給逮行凍死兌便頓空樊川翁公告關鐍冠子鼓合規橅呵壁河落海幹黃果火天交脣角柶驕物畟畟汲取九州璜劇敵居廬居守拒闉款識愧恻籬壁間物鵹黃令器領主聾瘖婁子淜犇片接寸附偏苦批書前度綦會青光清快秦晉之緣穹宇曲解驅牧上下忙扇天蔔扇影宿容泰元踏鞽渥彩無愧衾影祥霙獻說席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