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鄭玄 箋:“肯,可也,有順心然後可以來至我旁。”後多用作對客人的來臨表示歡迎之詞。 唐 韓愈 《與少室李拾遺書》:“想拾遺公冠帶就車,惠然肯來。”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療病》:“凡人有生平嚮往,未經謀面者,如其惠然肯來,以此當藥,其為效也更捷。” 魯迅 《徬徨·高老夫子》:“現在經 何校長 再三敦請,竟惠然肯來,到這裡來教曆史了。”亦作“ 惠然之顧 ”、“ 惠然至 ”。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彌秋歷冬,經邁二載,深拒以疾,無惠然之顧。” 明 高攀龍 《湖上閑居季思子往適至》詩:“我友惠然至,僮僕喜奔走。”
“惠然肯來”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表達對客人來訪的歡迎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惠然肯來”的文化内涵與實用語境。
《惠然肯來》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受到恩惠的人肯定會前來表示感謝或者回報。
「惠」是「忄」(心)和「各」的組合,共9畫;「然」是「羊」和「水」的組合,共12畫;「肯」是「⺼」(肉)和「止」的組合,共8畫;「來」是「⺍」(辶)和「木」的組合,共7畫。
《惠然肯來》出自《史記·漢光武帝紀》。在一次招待齊國使者的宴會上,漢光武帝劉秀表彰了許多文武功臣,但齊國使者沒有受到任何獎賞。于是有人建議光武帝應該贈與齊國使者金帛作為禮物,以示恩惠。結果齊國使者得到了這份恩惠後,回去後為此發表演說,其中就有“惠然肯來”這句話。
在繁體字中,「惠」和「肯」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然」的形狀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亻」(人)和「各」(古代口的象形)組合形成「惠」;「肯」中的「⺼」代表肉身,「止」代表腳停步。古代對于「來」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的類似于現在的「來」,有的類似于現在的「來」或「來」等。
1. 他對你如此慷慨,你應該回報他一點,因為惠然肯來。
2.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當受到幫助時惠然肯來。
1. 惠臨:表示賓客受到高貴人物的垂顧和親切。
2. 惠賞:表示受到恩惠後給予回報或獎賞。
3. 肯定:表示确認或同意某件事情。
近義詞:感激前來、欣然赴約、報恩方就。
反義詞:心懷不滿、不為回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