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八佾》:“子曰:‘繪事後素。’” 朱熹 集注:“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後因以“繪事後素”比喻有良好的質地,才能進行錦上添花的加工。 清 曾國藩 《抄<朱子小學>書後》:“ 仲尼 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繪事後素,不其然哉?”
“繪事後素”是一個源自《論語·八佾》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繪事”指繪畫,“後素”即“後于素”,意為先有白色底子,再進行彩繪。這一過程體現了繪畫的基本邏輯:素色基底是色彩疊加的前提,類似現代繪畫中的打底步驟。
孔子與弟子子夏讨論《詩經·衛風·碩人》時,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引出此喻。孔子認為,美人需先有白皙肌膚(素),才能展現妝容之美(絢),正如繪畫需先有白底。
該成語提醒我們:在追求形式創新或外在成就時,不可忽視本質建設。例如企業文化建設需以誠信為根基,再發展特色管理方式。
《繪事後素》是一個詞語,表示在完成繪畫作品之後,其餘的素材或材料。這個詞語主要用于形容繪畫過程中留下的額外素材或剩餘的顔料等材料。
《繪事後素》從左到右依次為“繪、事、後、素”,其中“繪”是指繪畫,部首是“纟”,筆畫數為7;“事”是指事物,部首是“亻”,筆畫數為5;“後”是指之後,部首是“⻌”,筆畫數為6;“素”是指素材,部首是“糸”,筆畫數為8。
《繪事後素》一詞最早見于《明史》中的《楊荦傳》:“今繪事後素,蜂僵虎病,雖善自便應。”用來形容繪畫作品中留下的多餘素材。
《繪事後素》的繁體字是「繪事後素」。
古時候,《繪事後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變體,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然而,現代漢字寫法中的基本結構和意義并未改變。
1. 這幅畫的繪事後素很有趣,可以看出畫家的創作過程。
2. 在美術課上,老師常常鼓勵我們善于利用繪事後素來豐富自己的作品。
繪畫、素材、畫家、美術、創作。
繪畫材料、繪畫殘留物、畫作廢料。
繪畫作品、畫布、畫筆、繪畫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