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齒亡舌存的意思、齒亡舌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齒亡舌存的解釋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齒亡舌存”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漢代劉向的《說苑·敬慎》。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比喻剛硬的事物容易受損,而柔軟的事物常能保全。具體以牙齒(堅硬)脫落、舌頭(柔軟)保存為意象,說明剛強易折、柔弱持久的道理。

2.出處與典故

《說苑·敬慎》中記載,老子曾用此比喻回答關于長壽的提問:“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舌頭能存留,難道不是因為柔軟嗎?牙齒脫落,難道不是因為剛硬嗎?)

3.用法與語境

4.常見誤讀

部分解釋(如)提到“受打擊仍能堅持”,但權威典籍中并無此延伸義,應以“剛柔對比”為核心含義。

5.實際應用

可用于勸誡他人避免過于強硬,如:“處世當知齒亡舌存之理,鋒芒過露易招損。”

該成語以生動的生理現象,揭示道家“守柔”哲學,是中國文化中“以弱勝強”思想的典型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齒亡舌存》的意思

《齒亡舌存》是一個成語,意為到了滅頂之災,盡管身體狀況欠佳,但口才依然出色,能夠侃侃而談。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齒亡舌存》的拆分部首是齒(chǐ)和舌(shé),它們分别由6個和6個筆畫構成。

來源

《齒亡舌存》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的文學家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其中有一則轶事講述了晉朝宰相王衍受到災難後,隻剩下舌頭能夠運作,卻依然能夠賦詩談論政務,表達自己的觀點。

繁體

《齒亡舌存》是《齒亡舌存》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齒亡舌存》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種寫法是“齒亡舌存”,而且一直延續到明代之後,才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齒亡舌存》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夠運用自己的口才,如:“盡管他遭遇了這麼多不幸,但他仍然能夠在荒原上生存,真是個齒亡舌存的人。”

組詞

組詞:齒牙列卧、舌戰群儒、舌辯人情。

近義詞

近義詞:殘害寡聞、身敗名裂。

反義詞

反義詞:語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