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有遠大抱負或豪邁不羁的人。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狂谲》:“ 王嚴光 頗有文才而性卓詭,既無所達,自稱‘釣鰲客’,巡歷郡縣,求麻鐵之資,雲造釣具。”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釣巨鳌》:“ 會昌 四年, 李相公 紳 節鎮 淮南 日…… 張祐 遂修刺謁之,詩題銜‘釣鼇客’,将俟便呈之。相國遂令延入,怒其狂誕,欲於言下挫之。及見 祐 ,不候,從容及問曰:‘秀才既解釣鼇,以何物為竿?’ 祐 對曰:‘用長虹為竿。’又問曰:‘以何物為鈎。’曰:‘以初月為鈎。’又問曰:‘以何物為餌?’曰:‘用 唐 朝 李相公 為餌。’相公良久思之,曰:‘用予為餌釣,亦不難緻。’遂命酒對斟,言笑竟日。”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六:“ 李白 開元 中謁宰相,封一版,上題曰:‘海上釣鼇客 李白 ’。” 葉玉森 《一島》詩:“不知何處釣鰲客,來此從荒闢蜃樓。”參見“ 釣鼇 ”。
“釣鳌客”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具有豪邁胸襟和遠大抱負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釣”指釣魚的鈎子,“鳌”是神話中能背負仙山的巨龜(或大龜)。字面意思為“釣起巨鳌的人”,比喻超越常人的氣魄。
比喻意義
指代胸懷壯志、行事豪邁之人,常用于贊頌志向高遠、不畏艱險的精神狀态。
神話來源
出自《列子·湯問》,記載渤海東有五座仙山隨波浮動,天帝命15隻巨鳌背負以穩定山體。後龍伯國巨人一鈎釣走六鳌,導緻仙山漂流,凸顯“釣鳌”象征超越凡俗的力量。
曆史化用
唐代李白曾自稱“海上釣鳌客”,并留下轶事:谒見宰相時題寫此名,彰顯其狂放不羁與雄心壯志。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如“他素有釣鳌客之志”。
文化意象
成為文人表達抱負的經典符號,常見于詩詞,如“未展釣鳌手,應慚擊劍歌”(宋代趙善括詩)。
“釣鳌客”融合神話想象與文人理想,既是對超凡能力的隱喻,也是對雄心壯志的詩意表達。其核心在于強調突破局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