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魏 嵇康 不满当时执政的 司马师 司马昭 等。 司马 集团的 山涛 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后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唐 孟浩然 《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宋 范成大 《公退书怀》诗:“四无告者仅一饱,七不堪中仍百忙。” 明 唐顺之 《复官后报京师友人》诗:“疎狂自分三宜黜,嬾病其如七不堪。” 清 赵翼 《遣兴》诗:“四宜休敢称高士,七不堪难起病夫。”
“七不堪”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指人或事物的状态极差、无法忍受,常用于形容难以容忍的糟糕情况。其中“七”是强调程度的虚指,突出“不堪”(无法承受)的严重性。
出自三国时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嵇康好友山涛(字巨源)推荐他做官,他写下此信拒绝,列举了“七项无法忍受之事”(必不堪者七)和“两项绝对不能接受之事”(甚不可者二),表明自己不适合仕途。
嵇康所述七项包括:
该成语后被引申为才能与职位不匹配或性格疏懒不愿受拘束的典故。例如唐代白居易曾用“三黜名惭柳,七不堪同嵇”自喻境遇,体现文人借典故表达对官场的不适。
现代多用于书面表达,强调对某人/事极度不满,如:“这项目漏洞百出,管理混乱,可谓七不堪。”
《七不堪》是一个成语,表示事物已经到了无可再忍的程度,形容极端糟糕或无法忍受。
七 (qī):丿、一
不 (bù):一、丨、丷
堪 (kān):土、厂、山、卩
《七不堪》最早出现于《左传·襄公四年》:“谚曰:‘少之时,乐七不堪;及其壮也,犹堪也;及其老也,七不堪也。’”
七不堪 (繁體字)
七不堪
一、这个工作很七不堪,我实在无法继续承担。
二、她的行为举止七不堪,简直令人发指。
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手八脚
七窍生烟、七孔生烟
堪忍、堪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