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中偷盜。《三國志·蜀志·郤正傳》:“ 齊 隸拊髀以濟 文 , 楚 客潛寇以保 荊 。”
“潛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拼音:qián kòu
含義:指暗中偷盜的行為。該詞由“潛”(隱藏、秘密)和“寇”(盜匪)組合而成,強調隱蔽的盜竊活動。
文獻來源
出自《三國志·蜀志·郤正傳》:“齊隸拊髀以濟文,楚客潛寇以保荊。”
此句描述楚國客卿通過暗中行動保護荊地,側面印證“潛寇”與隱蔽行為相關。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潛伏的敵人或侵略者”,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主流觀點仍以“暗中偷盜”為核心含義。
“潛寇”是帶有曆史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潛寇》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潛在的、隱藏的或秘密的敵人或襲擊者。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暗地裡進行犯罪或侵犯行為的人。
《潛寇》中的“潛”字的部首是“水”,表示和水有關;筆畫數是11畫。而“寇”字的部首是“宀”,表示和宮殿有關;筆畫數是9畫。
《潛寇》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文學作品,常被用來描述古代戰争中的隱蔽襲擊者或倭寇。這個詞後來也被引申為形容現代社會中的秘密犯罪分子。
《潛寇》的繁體寫法為「潛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體。相對于現代簡化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更加繁複。《潛寇》一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思和詞義基本相同。
1. 這個地區時常遭到潛寇的襲擊,我們需要加強警戒。
2. 這位間諜是一個潛寇,暗地裡策劃着犯罪活動。
3. 部隊的訓練要注重反潛寇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潛伏、潛藏、寇盜、寇訪
隱蔽者、暗藏者、幕後敵人
守衛者、防衛者、保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