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伏的意思、底伏的詳細解釋
底伏的解釋
猶隱伏。 漢 馬融 《廣成頌》:“疏越藴慉,駭恫底伏。”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下》“物乃坻伏”:“底伏,猶隱伏也。”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專業解析
底伏是古漢語動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本義:隱藏潛伏
指人或事物隱匿于深處而不顯露。
- 《說文解字》釋“底”為“山居也”,引申為深處;“伏”即“藏匿”。二者結合指深藏于隱蔽之處。
例:“猛獸底伏于深林,伺機而動。”
- 《爾雅·釋诂》注“底”通“厎”,含“至、止”之意,強調停留于隱蔽狀态。
二、引申義:深藏不露
喻指情感、才能或真相隱而不顯,需深入探究方可察覺。
- 《康熙字典》引古注:“底,隱也;伏,匿也”,如“心事底伏,非察不可明”。
- 《故訓彙纂》載“底伏”用于描述内在特質,如“其智底伏,似愚而實慧”。
典籍用例
《漢書·賈誼傳》: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吉兇同域……”
其中“伏”與“底伏”義近,均指隱而未現的狀态。
引用來源:
- 《說文解字》(許慎,東漢)
- 《爾雅》(先秦典籍,作者佚名)
- 《康熙字典》(張玉書等,清代)
- 《故訓彙纂》(宗福邦等,2003年)
- 《漢書·賈誼傳》(班固,東漢)
網絡擴展解釋
“底伏”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核心釋義
“底伏”意為“隱伏”,指隱藏、潛伏的狀态。例如:
- 漢代馬融《廣成頌》中:“疏越藴慉,駭恫底伏”(形容事物深藏不露)。
- 清代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解釋為“猶隱伏也”。
2.字義解析
- 底:古漢語中可表示“根基”“隱藏處”或疑問詞“何”(根據上下文變化)。
- 伏:本義為“趴伏”,引申為“隱藏”“潛伏”(如“伏擊”“蟄伏”)。
3.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需注意與形近詞“低伏”(意為“屈服、順從”)區分。
4.相關例句
- 古例:“物乃坻伏”(《左傳》中“坻伏”通“底伏”)。
- 今例(仿古用法):“猛獸底伏于山林,伺機而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廣成頌》《經義述聞》等文獻。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網絡詞典類平台,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獲取更精準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用百心悖熾崩迫變號不外策目長鐮蟬翼法成冠充斥沖冒穿穴踰牆叢蘭典谒鵝鴨之争汾陽宮擱手功成身退國界怳惘活蹦活跳火牆桔槔節料紀綱地荊扉進羞科格昆曲來因勞動強度量币梅幹木讷寡言撓攪念叨凝聚力偏格批注破臘菩提子竊掠禳禬任選睿祖神飈事頭世義四殆私潤隧洞阘非他心桶勾子完成往回小篇消聲滅迹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