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退兵罷戰。《宋書·孝義傳·蔔天與》:“ 元嘉 二十七年, 臧質 救 懸瓠 , 劉興祖 守 白石 ,并率所領隨之,虜退罷。”
(2).退職,免職。 唐 韓愈 《論孔戣緻仕狀》:“自古以來及聖朝故事,年雖八6*九十,但視聽心慮,苟未昏錯,尚可顧問委以事者,雖求退罷,無不殷勤留止。”《元典章·禮部六·道宮有妻妾歸俗》:“﹝ 楊立之 ﹞以不應違例畜妻罪,犯合決六十七下,退罷為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退罷漢語 快速查詢。
“退罷”是由“退”與“罷”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古籍和現代用法的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楊慎《明夷待訪錄》,但更早的用例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如《宋書》),說明其語義在曆史中逐步從具體軍事行為擴展至職務變動領域。
提示:若需查看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宋書》《元典章》等文獻。
《退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離開、放棄某個職位或責任。
《退罷》這個成語由2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罒”。其中,“辶”是走的意思,表示行動;“罒”是網的意思,表示被困住。總共有16個筆畫。
《退罷》一詞源自于古代文獻《左傳》中的一句話:“吾聞其相我也者,歸而退其位,則人不詫矣。”意思是當有人向自己逼近時,如果我能主動退讓,放棄我的職位,那麼人們就不會對我有所懷疑和不滿。
《退罷》的繁體字是「退罷」。
在古代,「退罷」這個詞的字形有所變化。罷字的“網”部分是一個面具形狀,表示罩住的意思,與現代的字形有所不同。
他覺得自己無法勝任這個職位,便主動提出退罷。
進退兩難、推诿托辭、任期、辭職
辭去、放棄、脫離
就職、接任、履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