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動物名。蟾蜍類。 明 劉基 《郁離子·魯般》:“蟾蜍遊於泱瀼之澤,蚵蚾以其族見,喜其類已也,欲與俱入月。”一說,蟾蜍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蟾蜍》。
(2).蟅蟲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蟅蟲》。
“蚵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指蟾蜍類動物
根據明代劉基《郁離子·魯般》和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蚵蚾被描述為蟾蜍的别稱或同類生物。例如《郁離子》中提到:“蟾蜍遊于泱瀼之澤,蚵蚾以其族見”,說明兩者形态或習性相近()。
方言中的異義
部分文獻(如《本草綱目·蟲三》)提到蚵蚾可能指“虻蟲”的别名,但此說法較少見()。
有資料稱蚵蚾為“沙蠶”(一種海洋生物),描述其生态價值及食用性()。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與方言或現代誤用有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蚵蚾”在古籍中多指蟾蜍類動物,現代偶見引申為沙蠶,但後者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古今差異及地域性表述。
蚵蚾(è'ěr),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水生貝類動物,又稱為蛤蜊或蚵仔。它通常生活在海灘沙地和泥沙間,外殼堅硬,肉質鮮美,是一種常見的海鮮食材。
蚵蚾的部首拆分為蟲(chóng)和虍(hū),其中蟲部為左手部,虍部為右手部。
蚵蚾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蚵蚾這個詞的來源來自于閩南語,原意為蚵子,後來泛指水生貝類。在繁體字中,蚵蚾的寫法為蠔蠃。
在古代漢字中,蚵蚾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形狀類似于現代字形,但有一點差異。具體寫法為「蜮而」,總筆畫數為18畫。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作品中較為常見。
1. 今晚我們去海邊吃新鮮的蚵蚾。
2. 他在市場上買了一些新鮮的蚵蚾回家。
3. 這家餐廳的蚵蚾煎得十分酥脆。
組詞:蚵蚾香腥、蚵蚾湯、蚵蚾粥。
近義詞:蛤蜊、蚵仔。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