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龍荒朔漠 ”。
“龍朔”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龍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661年3月至663年12月,共持續近3年。這一時期唐朝國力強盛,但高宗的健康問題(如風痹)逐漸顯現,曾因太極宮潮濕遷居蓬萊宮。
“龍朔”原為“龍荒朔漠”的簡稱,指北方荒漠之地,屬古漢語中的地理概念。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少見,現代更常見于對唐代年號的指代。
建議進一步查閱《舊唐書》《新唐書》等權威史料,以獲取更詳實的年號背景信息。
龍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龍”字的“龍”部,以及“朔”字的“月”部。根據漢字的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龍朔一詞來源于古代曆法系統,“龍”指代農曆的屬龍年份,而“朔”則表示農曆月初,即每個農曆月的第一天。因此,龍朔可以解釋為農曆年份的起始,即龍年以及每個農曆月的第一天。
在繁體字中,“龍朔”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兩個字的形狀和筆畫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龍朔的寫法也略有變化。例如,“龍”字在篆字時期的寫法為龍父子在一邊跪着,這種寫法更加形象地描繪了一條龍的形狀。而“朔”字的篆字寫法則是兩個月形字疊加在一起。
例句:
相關組詞:龍年、朔日、朔風、朔方、朔漠、朔雪。
近義詞:農曆年、農曆月初。
反義詞:陽朔(陽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