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茂盛貌。 唐 韓愈 《别知賦》:“山磝磝其相軋,樹蓊蓊其相樛。”
(2).密集貌。《梁書·張缵傳》:“望歸雲之蓊蓊,揚清風之飄飄。” 宋 梅堯臣 《送謝師直南陽上墳》詩:“山下獨徘徊,雨來雲蓊蓊。”
“蓊蓊”是一個疊詞,由“蓊”字重疊構成,主要用于形容草木茂盛、郁郁蔥蔥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蓊”本義指草木茂密繁盛,如《廣韻》中解釋為“蓊,草木盛貌”。疊用為“蓊蓊”後,更加強調植物叢生、枝葉濃密的狀态,帶有生動的畫面感。
文學與日常用法
該詞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郁郁的”,通過疊詞增強環境描寫的層次感和韻律感。日常使用中多用于描述森林、花園等植被豐茂的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蔥茏”“蒼郁”“葳蕤”等,均指向植物繁茂;反義詞則為“凋零”“枯槁”“稀疏”等表示衰敗或稀少的詞彙。
使用提示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本中的用法,可查閱經典文學作品或現代散文集。
蓊蓊(wěng wěng)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繁茂、茂盛的樣子。這個詞由“艹”和“翁”兩個部首組成,艹表示植物,翁表示聲音。
蓊蓊一共有18劃。蓊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中的一句詩:“東方以既駪,西方蓊其林。”這句詩形容了東方草木蔥茏、西方的森林茂盛的景象。
蓊蓊的繁體字為「甕甕」。
在古時候,蓊蓊的漢字寫作「甕甕」。
1. 隨着春天的到來,公園裡的花朵漸漸蓊蓊起來。
2. 夏雨過後,山谷中的草木長得蓊蓊。
蓊蓊的相關詞彙有:蓊蓊郁郁(形容植物生長繁盛)、蓊蓊翳翳(形容繁茂的樣子)、蓊蓊蔚蔚(形容植物茂盛的景象)。
蓊蓊的近義詞有:茂盛、豐茂、繁榮。
蓊蓊的反義詞有:荒涼、貧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