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活字的意思、銅活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活字的解釋

銅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 朝鮮 已開始大量鑄造銅活字印書。制法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 中國 明 代 弘治 正德 年間(1488-1521年),在 無錫 、 常州 、 蘇州 、 南京 一帶曾廣泛應用銅活字印書。 清 雍正 四年(1726年), 武英殿 曾用銅活字印行《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亦省稱“ 銅字 ”。《清會典事例·内務府三十·武英殿庫作》:“銅字庫,庫掌一員,拜唐阿二名,專司銅字銅盤及擺列等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活字的漢語詞典釋義

銅活字(tóng huózì)指以銅合金為材料鑄造的活字印刷用字模,是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重要發明之一。其核心特點是單個字模可重複組合使用,推動書籍大規模生産。


一、基礎釋義

  1. 字形與字義

    • 銅:金屬材質,硬度高、耐磨損,適合反複印刷。
    • 活字:獨立單字模,區别于整版雕刻,可靈活排版。

      來源:《辭海》(第七版)"活字印刷"條目。

  2. 技術特征

    采用失蠟法或翻砂法鑄造,字模表面需精細打磨以确保印墨均勻。常見合金比例為銅80%、鉛10%、錫10%,以平衡硬度與熔點。


二、曆史源流與演變

  1. 起源争議

    中國學界主流認為銅活字始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無錫華燧"會通館"印書,早于朝鮮《直指》的金屬活字記載。

    來源: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鼎盛時期

    清代武英殿聚珍版采用25萬枚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标志官方大規模應用。字體仿宋體,排版采用"套格"技術。


三、文化價值與影響

  1. 知識傳播革命

    銅活字推動明清通俗文學、農書、醫籍普及,如《三國演義》早期刻本依賴活字技術傳播。

  2. 中外技術交流

    朝鮮《直指心經》(1377年)使用銅活字後,其技術經琉球傳入日本,影響江戶時代印刷業。

    來源: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四、權威文獻佐證


參考來源實體文獻

  1. 呂敬人. 《書籍設計》.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6.
  2. 錢存訓. 《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 科學出版社, 1990.
  3. 國家圖書館《武英殿聚珍版叢刊》影印本, 2010.

網絡擴展解釋

銅活字是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中使用的一種金屬活字,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銅活字是以銅為材料鑄造的單個反文印刷字模,用于活字排版印刷。其制作方法為:先用黃楊木刻出陽文正字,翻制砂模後注入銅液形成陰文反字。

  2. 起源與發展

  1. 别稱與相關術語
    銅活字在文獻中常簡稱為“銅字”,清代官方機構還設有“銅字庫”專門管理相關材料。

  2. 技術特點
    相較于木活字,銅活字更耐用且字形穩定,但鑄造成本較高,多用于官方或大規模印刷項目。其工藝融合了雕刻、翻模和金屬鑄造技術,體現了古代手工業的精湛水平。

注:需注意“銅活”在部分語境中為獨立成語,意為刻薄言辭(如),與此處印刷術語含義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絆絆磕磕爆裂彈鸨子被俘贲帱博學裁切昌期持續待問地理信息對牀風雨惡知識反應器封蓋奉遺幹精告成貫蔽顧全大局孤吟恚礙婚生子女活氣夾幕江渡假嗓解恥戒師畸零濟農乩語疾足先得具服倨慢老鲗溜斂含列國木馬子判處椪柑軿辂前路荍麥洽識青筇杖起席生天時豐市升衰憊說舌四沖六達四絕亭軒頽岸徒托空言維稍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