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齊觀的意思、等量齊觀的詳細解釋
等量齊觀的解釋
[equate;put on a par] 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準來衡量,一樣對待
他的出版或發議論的“動機”,誰也知道他“不純潔”,決不至于和大學教授的來等量齊觀的。——魯迅《并非閑話(三)》
詳細解釋
指對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五:“若 李滄溟 者,諸體少完善,惟七絶差勝,祇堪與 謝四溟 之五律等量齊觀。”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或帶煙月而益韻,託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 郭沫若 《雄雞集·努力把自己改造成為無産階級的文化工人》:“ 高爾基 是把做書的工作和做靴子、做椅子等工作等量齊觀,一視同仁的。”
詞語分解
- 等量的解釋 相等的量或數等量減等量,則得數為零詳細解釋.衡量;比較。《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講法如師子吼聲,談論似春雷震響,教化等量於高下,根機取捨於淺深。” 唐 白居易 《遇芍藥初開偶成十六韻》:
- 齊觀的解釋 同等看待。 明 陳子龍 《偕熊令君伯甘遊烏傷雲黃山》詩:“和絃愧同調,擊壤庶齊觀。” 羅惇曧 《文學源流·附論楊子》:“此其生死齊觀,不為世縛,可謂坦然自適者矣。”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
網絡擴展解釋
“等量齊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指對有差異的事物采用同一标準進行同等看待,強調在評價或處理時忽略本質區别。常用于否定語境,表示事物因性質、重要性不同而不應混為一談。
二、出處與演變
- 主流出處:清代況周頤《惠風詞話》中明确使用該詞:“托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
- 早期溯源:有文獻提及西漢劉向《說苑·尊賢》中類似表述,但未被廣泛采納為成語直接來源。
三、結構與解析
- 拆分釋義
- 核心邏輯:通過統一标準消解差異,但隱含“忽視事物獨特性”的潛在問題。
四、用法與例句
- 適用場景:多用于否定句或含勸誡意味的語境。
- 例1:“這兩件文物年代相差千年,不可等量齊觀。”
- 例2:“個人貢獻有大小,豈能等量齊觀?”
- 語法特點:聯合式結構,常作謂語,不帶賓語。
五、近義詞辨析
成語 |
區别點 |
相提并論 |
強調将不同事物并列讨論,多含貶義 |
一視同仁 |
側重公平對待,多用于積極語境 |
六、注意事項
- 反義詞:厚此薄彼、區别對待(根據語義推斷,未直接見于搜索結果)。
- 誤用警示:避免在需強調差異性的場景中使用,如“科學和藝術各有價值,不能等量齊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等量齊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待不同的事物或者人,要公正、公平地看待,不偏袒一方。下面從多個方面介紹等量齊觀這個成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等量齊觀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缶”(fǒu),共9個筆畫。
來源:
等量齊觀最早出自漢代劉向的《戴子曰》,原文是“當量齊觀,得一聞十”,意思是說當我們對待事物時,要公正地評估、觀察,得到一個準确、全面的認識。
繁體:
等量齊觀(Traditional Chinese)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等量齊觀的“觀”字采用了“見”(jiàn)的古字形,上面加一個點,代表着眼睛注視、觀察的意思。
例句:
他是一個公正的裁判,總能夠等量齊觀地對待雙方選手。
組詞:
等量對待、齊心協力、觀察入微
近義詞:
公正、平等、公平
反義詞:
偏袒、偏見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