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nze drum] 中國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展而成,用銅鑄造。也指銅制軍鼓
(1).銅身銅面的鼓和銅身皮面的鼓的總稱。形制多種,用法各異。 商 至 春秋 銅鼓。有兩種:一種是橫置的兩面鼓,鼓面為素面或鑄成類似鳄魚皮的花紋,鼓身上部鑄瓷枕形或鑄雙鳥,是 商 代器。另一種是筒狀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飾蟠虺紋,是 春秋 時代的 秦 器。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俗稱“諸葛鼓”。筒狀,底中空。鼓面光體有角;有的鼓面上鑄出日光、青蛙、牛、馬等形象,鼓身全部飾有幾何形和人與動物的寫生圖像。今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瑤 等族民間珍藏,是節日和宗教活動中的重要樂器。《後漢書·馬援傳》:“ 援 好騎,善别名馬,於 交趾 得 駱越 銅鼓,乃鑄為馬式。”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 馬伏波 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
(3).西域打擊樂器。《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天竺伎》,有銅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
(4).現代銅管樂隊配置的打擊樂器。銅身皮面。俗稱“洋鼓”。 茅盾 《子夜》一:“風吹來外灘公園裡的音樂,卻隻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青銅打擊樂器,兼具禮器、軍器、炊具等多重功能,其文化内涵豐富,曆史脈絡清晰。
銅鼓是由炊具銅釜演變而來,用青銅鑄造的打擊樂器。最早的銅鼓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由雲南地區的濮人首創,後傳播至滇池、兩廣及東南亞等地。
銅鼓被譽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記錄了冶鑄技術、藝術審美及族群曆史,并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如流傳至越南、泰國等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館藏資料(如、5、6等來源)。
《銅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銅制造的鼓。
拆分《銅鼓》這個詞的部首是金和音。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銅》的筆畫數為10畫,而《鼓》的筆畫數為9畫。
《銅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鼓是一種既有軍事用途,又有禮儀意義的樂器,而用銅制造的鼓具有更加悅耳的音質,所以被稱為“銅鼓”。
在繁體字中,詞語《銅鼓》的寫法為 「銅鼓」。
在古代漢字反映了一定的曆史演變和字形變化。根據古代漢字的記錄,詞語《銅鼓》的古時候寫法為「銅鼓」。
1. 場上的鼓聲激昂,如同骁勇的銅鼓士兵。
2. 在古代,銅鼓常被用于慶典和戰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銅鼓》相關的組詞:銅鋼、銅器、銅鈴、鼓聲。
近義詞:銅制鼓。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