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nze drum] 中國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展而成,用銅鑄造。也指銅制軍鼓
(1).銅身銅面的鼓和銅身皮面的鼓的總稱。形制多種,用法各異。 商 至 春秋 銅鼓。有兩種:一種是橫置的兩面鼓,鼓面為素面或鑄成類似鳄魚皮的花紋,鼓身上部鑄瓷枕形或鑄雙鳥,是 商 代器。另一種是筒狀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飾蟠虺紋,是 春秋 時代的 秦 器。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俗稱“諸葛鼓”。筒狀,底中空。鼓面光體有角;有的鼓面上鑄出日光、青蛙、牛、馬等形象,鼓身全部飾有幾何形和人與動物的寫生圖像。今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瑤 等族民間珍藏,是節日和宗教活動中的重要樂器。《後漢書·馬援傳》:“ 援 好騎,善别名馬,於 交趾 得 駱越 銅鼓,乃鑄為馬式。”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 馬伏波 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
(3).西域打擊樂器。《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天竺伎》,有銅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
(4).現代銅管樂隊配置的打擊樂器。銅身皮面。俗稱“洋鼓”。 茅盾 《子夜》一:“風吹來外灘公園裡的音樂,卻隻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禮器與樂器,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器物屬性 銅鼓指用青銅鑄造的鼓形器具,《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通體用青銅鑄成,鼓面有浮雕圖案”。其形制特征為“平面曲腰、中空無底”,鼓面多鑄太陽紋、蛙形立體裝飾及幾何圖案,鼓身常飾羽人舞蹈、競渡船紋等浮雕。
二、文化象征 作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征,《中國青銅器辭典》記載銅鼓在祭祀、戰争、集會等重大場合使用,具有“通神、鎮邪、號召部衆”三重功能。在壯族、苗族、彜族等民族中,銅鼓至今仍是節慶儀式的重要法器,承載着族群的曆史記憶。
三、曆史演變 考古學研究顯示,銅鼓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前5世紀),雲南楚雄萬家壩出土的原始型銅鼓為迄今最早實物。曆經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等發展階段,至明清時期逐漸退出實用領域,轉為文化象征物。現存最重的北流型銅鼓直徑達165厘米,重300公斤,屬漢代鑄造。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青銅打擊樂器,兼具禮器、軍器、炊具等多重功能,其文化内涵豐富,曆史脈絡清晰。
銅鼓是由炊具銅釜演變而來,用青銅鑄造的打擊樂器。最早的銅鼓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由雲南地區的濮人首創,後傳播至滇池、兩廣及東南亞等地。
銅鼓被譽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記錄了冶鑄技術、藝術審美及族群曆史,并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如流傳至越南、泰國等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館藏資料(如、5、6等來源)。
阿閦半垓飽識背蓬璧羔丙種球蛋白不遇時裁雲殘尊糙糧潮候陳維崧赤焮觸冒丹霞山打圓場逗號凡軀奉公福田院富營養化戈革攻心夠着怪念頭嘩衆渾括貨差角束京朝官金花夫人謹儉墐泥集權科範可畏燎泡嶺廣冥客目兵南庫疋鳥破結清渫宂末酾沈淡災上第山塢聖志師塔石投大海適志四酎桃孩忘昧王珧無曉夜霞旦跣足科頭小打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