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懊悔。 宋 曾鞏 《答範資政書》:“﹝ 鞏 ﹞材不足以任中人之事;行不足以無媿悔之心。”
“媿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媿悔”讀作kuì huǐ,意為慚愧懊悔,形容因自身言行不當或能力不足而感到羞愧并後悔的心理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曾鞏的《答範資政書》:“材不足以任中人之事,行不足以無媿悔之心”,通過自謙表達對自身不足的反思。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
三、單字解析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總結
“媿悔”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常用“懊悔”“愧疚”等替代。如需深入探究單字含義或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權威典籍。
《媿悔》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自己過去的錯誤、過失感到慚愧和悔恨的心情。
《媿悔》由兩個部首組成:心部和恒部。
拆分成筆畫為:心(4畫)+恒(9畫)= 《媿》(13畫);心(4畫)+恒(9畫)+心(4畫)= 《悔》(17畫)。
《媿悔》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媿的繁體字為「愧」,悔的繁體字為「瞶」。
在古代,媿悔的寫法略有不同。媿的古代字形為「對+恥」,悔的古代字形為「忄+會」。
1. 在犯錯後,她充滿了媿悔之情,決心改過自新。
2. 他對自己的錯誤感到媿悔,因此向對方道歉。
1. 忏悔:表示忏悔自己的過錯。
2. 懊悔:表示極為後悔自己的行為或決定。
3. 悔過:表示改正錯誤,并以行動證明自己的悔過。
4. 自責:表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或過失感到内疚和責備。
1. 懊悔:懊悔強調内心的痛苦和後悔。
2. 自責:自責強調對自己的責備和指責。
1. 得意:得意表示滿足、驕傲。
2. 滿足:滿足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或境遇感到滿意和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