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獻詩作。古代多用以示諷谏或歌頌。《國語·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韋昭 注:“獻詩以風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謹拜表獻詩二篇。”《新唐書·文藝傳下·崔颢》:“ 李邕 聞其名,虛舍邀之, 顥 至獻詩。” 清 朱彜尊 《<平蜀詩十三章>序》:“﹝臣﹞頌揚丕烈,其何敢後,乃拜手稽首而獻詩。”
(2).泛指奉獻詩作。 鄒荻帆 《星漢燦爛》:“不,這不是獻詩,但是我要表達我對那些為乒乓賽而工作的人們的心意。”
“獻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和現代應用兩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定義
指通過進獻或創作詩歌來表達特定意圖的行為,核心功能包括諷谏、歌頌或抒發情感。古代多用于政治場合,如《國語》記載周天子聽政時,公卿列士需“獻詩以風(諷)”,即通過詩歌委婉勸谏君主。
二、曆史功能與演變
三、現代延伸含義
泛指以詩歌形式表達敬意、情感或紀念,如慶典活動中的獻詩,或詩人通過作品傳遞個人思想(例:鄒荻帆《星漢燦爛》中提及獻詩表達心意)。
四、相關概念
“貢詩”與“獻詩”類似,但更強調地方向中央進獻詩歌的制度化行為。
獻詩既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詩歌創作的社會功能體現,其内涵從政治諷谏擴展至廣義的情感表達。
《獻詩》這個詞是指将自己譜寫的詩歌奉獻給他人的行為或者方式。獻詩一般是出于對他人的敬意、感謝或祝福,同時也是展示自己才華的一種方式。
《獻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犬和言,先後為8畫和7畫。
《獻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呂佗蒙》:“胡獻詩書以寓騃姬。”因此,《獻詩》一詞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應用。
在繁體中,獻字的寫法為「獻」。
古代人們書寫獻詩時,該詞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作為一個古代常用字,古人有可能使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書寫獻詩。
1. 他向鄉親們獻詩,表達對家鄉的祝福與思念。
2. 那位著名詩人将會在晚會上獻詩,向觀衆們展示他的才華。
- 獻給:将詩作、禮物等奉獻給某人。
- 獻曲:将自己譜寫的樂曲奉獻給他人。
- 獻身:全心全意為某種事業或目标服務。
奉獻、贈詩、饋贈、禮賦
接受、保留、藏于心中、不妄言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