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賜的意思、班賜的詳細解釋
班賜的解釋
頒賜;分賞。《史記·周本紀》:“﹝ 武王 ﹞封諸侯,班賜宗彜。”《北齊書·後主紀》:“﹝ 廣寧王 ﹞奏請出宮人及珍寳班賜将士,帝不悅。”《舊唐書·太宗紀上》:“﹝ 太宗 ﹞大饗将士,班賜有差。”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六章第一節:“ 魏太武帝 時俘獲的生口數量更大,不僅班賜給出戰的将士,而且還班賜給留台文武。”
詞語分解
- 班的解釋 班 ā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班長。班主任。領班。 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工作按時間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場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班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頒賜、分賞,特指上位者将財物、榮譽等按等級或功績分配給下屬或特定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班”通“頒”,意為分發;“賜”指賞賜。合指按次序或标準分發賞賜,常見于帝王對臣子、将領對士兵的獎勵行為。
-
曆史用法
- 對象:多用于封賞諸侯、将士或功臣,如《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封諸侯,班賜宗彜”(分封諸侯并賞賜祭祀禮器)。
- 形式:包括財物(如珍寶、土地)、官職、榮譽等,如《舊唐書》提到唐太宗“大饗将士,班賜有差”(按功勞等級賞賜)。
文獻例證
- 漢代:《漢書·武帝紀》記載“因以班賜諸侯王”,體現帝王對諸侯的封賞。
- 三國時期:曹真“以家財班賜士卒”,說明賞賜可來自個人財産以激勵士兵。
- 北齊與唐代:史料中多次出現“班賜将士”,反映其作為軍事獎勵制度的延續性。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頒賜、分賞、犒賞。
- 反義詞:罰沒、剝奪。
- 關聯制度:與古代“九錫”“封爵”等賞賜制度相關,但更強調分配行為本身。
“班賜”是古代等級社會中重要的賞賜行為,既體現權力分配,也用于鞏固統治或激勵群體。其用法在史書中高頻出現,是研究古代政治、軍事制度的關鍵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班賜(bān c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拆分部首和筆畫為:班(王字旁,共9筆)+ 賜(貝字旁,共11筆)。
班賜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是指貴重的禮物或恩賜。在繁體字中,班賜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班賜的字形基本上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班賜的例句:
他獲得了一份珍貴的班賜,對此感到非常開心。
班賜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成新詞,例如班賜皇冠、班賜金屋等。
班賜的近義詞可以是珍寶、厚禮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是清廉、樸素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